2023年的第一場雪落在安漢中學的銀杏樹上時,張誠正在校長辦公室鋪開新的五年規劃圖。投影儀將“未來學校“的3D模型投射在牆上,智慧教室、科創中心、國際交流中心的輪廓在雪光中若隱若現,像他二十年前在鄉村學校黑板上畫的星星,終於有了清晰的形狀。
校長,教育局說特色學科建設資金可能要削減。“教導主任李薇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張誠摸了摸規劃圖上的“嘉陵江文化研究中心“,那裡計劃開發方言、航運、民俗三門校本課程。“明天去趟教育局,“他捲起圖紙,“順便帶上學生們做的嘉陵江船工號子VR專案。“
校本課程開發會議開得異常激烈。歷史老師王建國拍著桌子:“花時間搞這些''不務正業''的課程,升學率怎麼辦?“張誠沒有說話,而是播放了一段影片:初二學生用無人機航拍嘉陵江古碼頭,在地理課上講解河流改道對城市發展的影響;語文課上,學生們用方言演繹《南充地方誌》中的故事,笑聲穿透螢幕。
“教育的價值不是流水線生產,“張誠指著影片裡眼睛發亮的學生,“而是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星辰大海。“會後,他帶著王建國去看正在建設的科創中心,工地上的安全帽堆成小山,最上面那頂寫著“未來已來“。老教師忽然指著藍圖上的“星空實驗室“:“這裡能看到北斗七星嗎?“張誠笑了:“不僅能看,還能讓學生們親手''觸控''星星。“
國際交流合作專案啟動那天,安漢中學來了一群金髮碧眼的客人。張誠用英語向來賓介紹學校的“雙師課堂“:螢幕上,安漢學生正在和英國夥伴討論《紅樓夢》中的茶文化,雙方的PPT裡,既有工筆仕女圖,也有英式下午茶的插畫。
然而,最初的合作並不順利。英國教師對“嘉陵江生態保護“課程提出質疑:“這和國際課程體系如何相容?“張誠沒有爭辯,而是邀請他們參加學生組織的“跨洋生態論壇“。當英國學生看到安漢學生用嘉陵江的鵝卵石製作的水質監測模型,看到他們用英文撰寫的《保護母親河倡議書》時,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智慧教室的試點遭遇了技術瓶頸。供應商提供的系統總是卡頓,年輕教師們急得直跺腳。張誠帶著團隊住在實驗室,餓了就啃泡麵,困了就用黑板擦當枕頭。某個凌晨,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鄉村學校,用粉筆在黑板上畫電腦介面的場景,於是拿起粉筆,在白板上勾勒出學生使用智慧系統的流程圖。
“我們需要的不是最貴的技術,而是最懂學生的設計。“他擦掉複雜的程式框圖,重新標註:“簡化操作,突出思維視覺化。“最終上線的系統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星圖“,知識點像星星一樣閃爍,連成線就是他們獨特的成長軌跡。
2025年的畢業典禮上,安漢中學的科創中心正式落成。學生們的畢業作品讓人眼花繚亂:有人用3D列印技術復原了南充古窯,有人設計了智慧垃圾分類系統,還有人制作了記錄嘉陵江變遷的數字地圖。張誠在致辭中舉起一個特殊的獎盃——那是用學生們廢棄的3D列印材料製作的星星。
“你們看,“他指著窗外的星空,“每顆星星都有自己的軌跡。今天,你們是安漢的星星;明天,你們將成為照亮世界的光。“臺下的李薇老師悄悄抹淚,她記得三年前,自己還在為特色課程的資金髮愁,而現在,她帶的“嘉陵江文化“社團已經出版了三本學生作品集。
深秋的某個黃昏,張誠收到了來自英國的郵件。安漢中學與英國學校合作的“全球公民“專案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表彰,影片裡,兩國學生正在用中文和英文共唱《茉莉花》。他摸出公文包裡的規劃圖,最新修訂版上,“星際交流計劃“的圖示旁,多了行小字:“致所有仰望星空的人。“
當第一顆人造衛星模型在星空實驗室升起時,張誠聽見學生們的歡呼聲。那些曾經在作業本上畫星星的孩子,如今正在用程式碼編寫屬於自己的星軌。他知道,教育的意義從來不是預設終點,而是讓每個生命都能在屬於自己的天空下,成為最亮的那顆星。
嘉陵江的夜風吹過校園,銀杏葉沙沙作響,像無數只小手在鼓掌。張誠望著星空,想起二十年前那個在鄉村學校畫星星的自己,忽然明白:所謂未來,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地平線,而是無數個當下的星光匯聚成的銀河。而他,永遠是那個在銀河下播種星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