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軒自被封為雀仙侯後之後幾次出謀劃策,大都是以錢財等外物賞賜。
不過無論是提出的科舉改革,還是獻治天花、抑或軍戰謀略,這些都不僅僅是錢財外物能封賞的。
以前,他不提,群臣也樂得沉默,楊軒又不太關心,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一點都不在意。
但這次,他作為皇帝,卻是不得不再考慮一下了。
不僅是做給臣民看,讓人知道,只要有功,就必定有賞,另外,便是在考慮著給李治鋪路。
以楊軒目前在朝堂上的威望名聲,想必就是不當官,該有的震懾力,還是有的。
但卻是不夠明確,而且,誰能保證,等得他百年之後,朝堂上的官員,還是這一批?
要知道,朝堂上的這些人,都是和他同一輩,而且,真要按年紀算,其中不少人都還比他大些。
再加上大將們,征戰沙場,大多有著內傷,以前不顯,等到老時,卻都會暴露出來。
至於文臣們,每日處理公務,盡皆是海量,以他現在這個年紀,每日還偶爾休息一下,都感覺有些受不了了。
何況是年老的文人?
所以,不說未來李治是否還會重用他們,真的等到那時候,恐怕不是死的死,就是臥病不起的不起。
而楊軒,便是他想著給李治安排的一個援手。
楊軒才能,是不必說的,又有著威望,到時候官職也夠,無論是到時候出了什麼事情。
還是李治未來可能的昏庸,搞出亂子來,都有著他幫忙拔亂反正。
可不能以為,現在李治還算賢良,以後就不可能會變的了,多少君王,在初期,中期,以及後期。
多少都會有著大變。
而且,用楊軒,還有兩大好處。
楊軒是李治的掌櫃,也是老師,在這個只要不想著篡位的年代,老師和學生,是一種非常穩固的關係。
其次,楊軒沒有野心。
或者說,楊軒的野心太大,看不上這凡間的王權富貴,至今他都記得,當初楊軒信誓旦旦的說著,欲求長生之語。
現在楊軒到底有沒有求得長生,李世民不知道,但只要肯定,他的心,不是在權利上,就屬於他可以放心的了。
房杜、魏徵三人一徵,瞬間便想到了李世民其中的深意,再仔細看看上座的李世民,兩鬢漸有白色。
而他們呢?
也是逐漸呈現老態龍鍾之象。
心下不禁感嘆時光之飛逝,當年的滄瀾歲月,他們是回不去了。
“臣等贊同。”
三人互望一眼,一同拱手應道。
這個時候贊同,就是對楊軒成為未來的輔政大臣的肯定了,突然想到楊軒的性格。
好吧,到底這個輔政大臣能幹多久,甚至說,楊軒到時候會不會接受,真的就只有天知道了。
不過現在還早,只是粗略的定下這樣一個章程,讓他們知道一下其中意思。
魏徵突然說著:“陛下,那這國公稱號,當是以哪裡作為食邑呢?”
國公之位,可就和侯位不一樣了,侯爵,可以使著合適的詞,直接封任。
但國公,卻是在天下,有著明確的地名,然後才封為什麼什麼國公。
就像衛國公,盧國公,鄂國公等等,衛,盧,鄂這幾個,便是地名,多為縣級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