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檀弓下》有云: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此為,嗟來之食。
餘老夫人出身名門,風光大半輩子,可心裡卻看的比誰都要明白通透——
嗟來之食,不可食之!
雖原先因大房媳婦病重,二房媳婦魯莽,三房媳婦寡斷,難以託以重任,又收到這周氏的修書,將期盼都託付在了這從未見過面的周氏身上.......
可這不意味著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如今在第一天剛到,周氏便能做出趕走餘家其他女眷的事兒,將她們連抄家時都沒打散的心離間成這樣,往後繼續在周氏身邊,可不會有什麼好事!
如此,既不能指望周氏,那便離開此地,全靠自己!
餘家一大家子女眷都在這裡,哪怕是漿洗刺繡,也能幹出不少活計,她就不信,已經離了江陵,那群貴人們的恥笑,難道還能在此地餓死!
餘老夫人做了決定,當即身邊兩個老僕,一人扶著餘老夫人,一人重新推起直挺挺躺在木板車上的大夫人白氏便起身要走。
周氏一下子慌了神,不知該如何是好,也正是此時,原本病懨懨躺在木板車上,裹著一床破棉絮的白氏,卻顫巍巍的伸出了手,牽住了餘老夫人的衣角。
餘老夫人一僵,低頭看去,白氏不知何時掀開了掩面的棉絮,頂著慘白如紙,毫無血氣的臉,顫聲勸道:
“娘,您留下來吧。”
“這一路風餐露宿,您身體如何,我們其實都知道.......周氏既有心孝順您,又願意認回二孃三娘,對她們好,我這心中....咳咳.....我心中也是極為熨稱的......”
“承蒙家中親眷不棄,推著宛如殘廢一般的我一路從江陵到.....到崇安,我,我怎好再拖累你們.......”
“我,我願帶著兩位弟妹,以及其餘女眷去其他地方住下,孃親就帶著家中孩子們住在此地,也算是免了咱們的後顧之憂.......”
雖然聲音十分的虛弱,可這話裡的意思,在場之人只要不是聾子,可都聽懂了。
周氏明擺著就是隻想要回自家的兩個閨女,且惦念著往日的情分,願意善待大老爺的親生母親,對其他人都看不上眼。
既如此,她們一行人千辛萬苦來到崇安,自己被趕走也就算了,又何苦連累孩子們也一同風餐露宿呢?
需得知道,二孃三娘馬上就到了出嫁的年紀,家中其他小輩多多少少又都有風寒在身,這要是不受周氏這個恩情,可就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是以,白氏所說所想,其實也十分簡單。
二孃三娘與老夫人既然可以留下,那有老夫人的威壓在,再看顧二房兩個孩子肯定是有的。
哪怕是同吃同住,想必周氏掛念著大老爺,也不會趕走二房兩個孩子。
至於她們.......她們哪怕是走,也走的心中舒坦!
這話一出,不少人就懂了白氏所想,當即就有幾個年輕面生的女眷當著餘幼嘉的面低聲啜泣起來。
顯然,周氏這麼一鬧騰,在場之人心中已經隱約猜到了周氏是何為人,心中都在不斷謀劃著自己的出路。
餘老夫人將眾人臉上的神色看了個清楚,心中神傷不已,用力嚥下喉嚨裡染著血腥味的濃痰,正要開口,餘光裡,就見剛剛出聲的黃氏不顧臉面的就地坐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