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道至妙飄渺瑞氣從虛無之中滲出,絲絲縷縷,浩瀚無邊,被紫氣神龍大口大口吸納,隨後恍若飛瀑般噴吐,注入孔仲尼頭頂萬千竹簡典籍之中,無邊智慧、淵博、大氣、儒雅之氣投射而出,震撼人心。
如今,盧聖拿其為孔子積聚氣運,無數福、壽、祿之氣、長生之氣、不老之氣、青春之氣、生機之氣、不死之氣、瑞氣等紛紛從周天之中滲出,加諸在孔子身上,使得孔子渾身祥瑞顯化,仙風道骨,讓人一眼望去,就心生敬仰,不敢心生褻瀆。
“造化葫蘆,凝雲聚彩,無量福壽,無邊仙福,顯化命格,成就無邊功德!”
盧聖舌綻春雷,轟然炸響,天地震動,雲霞散落,天花墜落,孔仲尼渾身一陣,頭頂無量典籍之上萬千瑞氣風起雲湧,變幻莫測,朝中央匯聚凝結,須臾,一個寶鼎出現,五彩毫光閃爍,卻是純粹澄淨,洞察一切,清淨無垢。
其餘四位聖賢見之大喜,紛紛相視,而後飛落四極之位,呈四相之勢,圍住孔子。
孟軻乃是儒門之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聖賢,頭頂浩然正氣滾滾而上,不曲不偏,直如狼煙,一杆春秋筆在浩淼白氣之中若隱若現,書寫天下典籍,斷人生死,鬼神莫不敢近,唯恐避之不及,一聲大喝,足以震死萬千妖魔鬼怪,海內宴清。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恢弘至理名言一出,無量浩大浩然正氣傾瀉而下,浩浩蕩蕩,朝孔子身上傾瀉過去,加之其身,匯聚無量氣運。
孟子頭頂春秋筆龍蛇遊走,銀鉤鐵畫間,‘浩然正氣’四個斗大的字元出現,頓時天地為之一亮,恍若千百日月大放光明,耀眼無比,照定孔子,光明正大,惶惶輝煌。
曾子,夏禹後裔,孔子之徒,做《孝經》,為天下立德,頭頂香火無數,絲絲縷縷,青煙嫋嫋千披麻戴孝的男子痛哭流涕,追思考妣,紙錢飛揚,孝義長存。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話音一落,天地皆感,天地為萬靈之生養父母,有感曾子之大德,次將孝推崇到人之道義根本之,天降祥瑞千玄黃功德之氣垂落,如絲如縷。
曾子望之,巋然不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手指一指,本來奔向自己的萬千瑞氣改道而行,朝孔子灌輸過去。
頭頂一個浩大的‘孝’字高懸,恍若皓日,照亮天地裡山河為之一明,億萬兆生靈心有所感,朝此字拜服,從此孝義長存,在人心底,為人立身處世之根本,功德無量,流芳百世。
子思,孔子嫡孫,大賢尊者,書寫《中庸》一書,大談君子之道,處世之法,隱忍含蓄,卻是暗合無窮道理,皓童顏,溫和恬淡,見孔子證道在即,也是不遺餘力,鼎力相助。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喜、怒、哀、樂之未,謂之中。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大道倫音不絕,響徹寰宇,一道圖卷憑空浮現,上面清光瀰漫,毫光閃爍千峨冠博帶的儒門學子手捧《中庸》華篇,搖頭晃腦,刻苦誦讀,漫天霓虹,煙霞散彩,諸天大道神韻勾勒,清晰可辨,片片瑞彩如同羽毛飛絮般墜落,天地一片祥和。浩大雲光滾動如潮,浩浩蕩蕩,綿延不絕,朝孔子湧去,氣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公正無私,以成大德。
荀子,曾經乃是稷下學宮祭酒,教化天下學子,與群賢辯經論道,言辭犀利,引人深思,有門徒韓非子、李斯,雖未成大業,卻是師憑弟貴,聞達於天下。因為門下成名之人,皆為法家之人,因此被人認為是儒而類法,乃是先秦最後一位儒門大家。
荀況面容嚴肅,不苟言笑,三尺髯須黑白相間,髻高挽,一絲不苟,大有嚴師風度。頭頂仁義之氣噴湧,結成瑞彩慶雲,上面一座學宮懸浮,磅礴大氣,書香之氣嫋嫋,朗朗讀書之聲隱隱可聞,正是名噪天下的齊國學府——稷下學宮,堪稱中國第一所古代大學。
荀子座下浮現一道臺,紫氣縈繞,蘭麝之香伴隨,口誦華彩文章,闡釋大道學說,一字一言皆是微言大義,洞徹玄理。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人匈匈也輟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
“天地,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亙古不變,永世長存。”
大音希聲,卻是震天動地,恍若雷霆滾滾,獅子怒吼,振聾聵,乃是無上玄音妙義,恍若九天仙樂,繞樑三日而不絕。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關心!”
一股亙古長存、萬劫不移的意念恍若長河,也彙集到孔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