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人挑撥他們怎麼可能作亂?”
皇帝對於錢汝君的這個概念,其實真的一時想不通,他還維持著舊有的概念。
“這個世界最不缺乏的就是挑撥者,只要有人認為有必要,他就會開始進行挑撥。
父皇,你真的對朝廷以及自己的錢袋能夠變出更多錢,還不用殺死那麼多人,不感興趣嗎?”
“我覺得,百官會反對,商人也會反對。”
先不管錢汝君說法是否正確,但是皇帝首先想的,是運作的可能。
當運作中,會遇到那些困難。
那些困難,必須突破,不突破則大漢會有立即的危險。
錢汝君可以接受皇帝認為朝廷沒有足夠的經費,所以沒有辦法進行接下來的建設,因為這個缺乏經費的問題,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發生。
因為想做的事永遠比較多,但是能夠做的事永遠比較少,這時候就必須挑選最應當做的事來做,只不過這是理性的選擇,往往不會被實踐,只有在最初最平等的狀況下會做到。
更多的實踐是來自於各種妥協,如果你住的地方有強大的支持者,那麼你的地方就能夠得到更大的福利。
你住的地方,公車亭就會變得比較豪華,但是別的地方的公車等車的地方就只有一個破舊的柱子。
錢汝君發現她這一想,又想到一個必須要有的東西,那就是公車,如果能夠減少路途上的花費時間,人們將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甚至到其他城市去軌道交通其實就是因為這個目的而存在的。
但是軌道交通並沒有辦法擴充太遠的地方,最主要是土地的問題。
因為有更多的地方沒有辦法建設軌道交通,但是如果公共馬車成立的話,他能夠到達的地方就很多。安全的公共馬車的事情,金麥城其實已經建立了。
甚至,金麥城已經建立了主城和衛星城市之間的交通聯系。
只要找到乘車點,就能保證你有安全的車可以坐。
但是除了經金麥城成立公共交通體系以外,整個大漢,包含長安都沒有人模仿。
本來錢汝君認為,只要一個地方有好的舉措,那麼這個舉措就能夠促進這個地方的發展,並且讓其他地方開始模仿學習。
但是錢汝君發現,這個舉措其實沒有打到地方官員們的心。
對地方官員來說,替人民謀福利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們想要的是士林風評,如果士林風評好,那麼他就可以升官。
當然還有一些基礎考核專案,只要達標就可以。
但是這幾個考核專案沒有一個跟在土裡刨食的平民百姓的福利,跟他們有關系的是從他們身上獲取稅收,並且讓他們服勞役,以及當兵。
都是要從他們身上拿走部分的時間或者金錢。
可以說,只有索取而沒有提供他們更好的福利。
至於這個官評價好不好,看的是地方士紳對他的評價,而地方士紳,對於地方老百姓來說,好的會照顧人,但是在不好的方面,那就是欺壓老百姓的人。
對士紳來說的好事,對老百姓來說可能就是大大的壞事。
錢汝君發覺,如果把別人的想法,別人的作為納入自己的思考空間,什麼事情就不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