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是啃的城池堡壘太多了……
這還是在唐軍擁有大量火炮的幫助下,否則損失更多。
理所當然的,被滅掉的兩個印度土邦王朝也落得好下場,所有主戰的婆羅門剎帝利全部被屠滅,只有極少數溫和派沒有被屠殺,因為他們跪的比較快,而且在開戰前並沒有提出主戰的口號。
雖說唐軍可以將所有的婆羅門和剎帝利階級全都殺光,但那麼做的結果就是打下來的地盤沒有人管理……
即便大唐帝國後續派遣了不少文官去統治恢復秩序,也需要當地有聲望的人來配合才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至少,翻譯總得有吧。
不過,前三年的艱苦作戰是值得的。
兩個土邦王朝的覆滅,給印度次大陸的其他土邦王朝敲響了警鐘,距離過遠的印度次大陸南方還不知道訊息,但印度次大陸的中部和北部地區的大部分土邦王朝都明白,北面來了一個龐然大物,想要吞併整個印度次大陸。
他們擁有能嚇跑戰象的火炮,還有能輕易射穿鐵甲的單兵火槍。
最重要的是,所有反抗唐軍的權貴,都被殺了,甭管種姓多麼高貴,連三歲孩童的性命都不會留下……
這讓瀕臨的印度土邦王朝慌了。
於是,大唐帝國跟印度次大陸土邦王朝的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
印度次大陸北部和中部的土邦王朝,開始互相串聯,用極高的效率組建了馬拉塔聯盟。
在接下來兩年中,唐軍一直在跟馬拉塔聯盟軍對戰。
馬拉塔聯盟敗多勝少,最後漸漸不支,分崩離析。
至此,時間已經走到了聖元六年。
第二階段中,馬拉塔聯盟徹底崩潰的時候,印度次大陸的北部和中部地區已經被唐軍完全佔領。
泰坦軍團還剩下兩萬人出頭,護國軍則剩下三萬人出頭。
事實證明,聯合起來的印度土邦王朝,軍事實力還是很可觀的,主要是他們人數太多了!
唐軍每一次會戰,都是在跟兩倍乃至三四倍的敵軍對抗!
而且,因為宗教因素,唐軍已經佔領的印度土地也不安生,馬拉塔聯盟有的是銀幣,大肆撒錢資助印度反抗軍,使得唐軍經常面臨雙線作戰的尷尬。
不過,在馬拉塔聯盟崩潰後,也意味著印度‘精神’被徹底打敗,絕望的印度土邦王朝乃至印度的婆羅門教,覺得唐軍是不可戰勝的,轉而開始尋找另一種和諧共存的手段。
隨著雙方的交流變得頻繁,婆羅門教率先跟大唐帝國達成和解。
大唐帝國允許婆羅門教繼續在印度次大陸傳教的權力,但不再是獨一無二的宗教,大唐帝國本土的宗教也會進入印度次大陸,也就是所謂的宗教自由政策。
不過婆羅門教要將漢人的膚色定義為最高等的種姓。
也就是將漢人納入到婆羅門和剎帝利的種姓中。
是集體納入,連神話故事背景都要更改的那種!
在印度次大陸的婆羅門教,婆羅門種姓雖然在宗教定義上高於剎帝利,但剎帝利在世俗社會中地位並不比婆羅門低,雙方往往是平等的身份。
婆羅門種姓在宗教解說中高於剎帝利,只是因為婆羅門是最接近神的階級。
婆羅門本身是沒有武裝力量的,自然不可能真的凌駕於剎帝利之上。
所以,漢人無論是當婆羅門還是剎帝利,區別都不大。
想要從事宗教相關行業的,就成為婆羅門,當兵和當官的漢人,則是天生的剎帝利。
就這樣,大唐帝國跟婆羅門教達成了友好協議,雙方繼續奴役底層無知愚昧的低賤種姓。
大唐帝國與婆羅門教的和解,是第三階段徹底吞併印度次大陸的重要節點,是一次偉大的政治外交層面上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