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0月8日
羅貴波的電報描畫出了未來西北戰役的總格局。直至幾十年後,軍事史專家仍然認為,這個計劃的核心是:穩住紅河三角洲,奪取西北高原,進佔寮國上寮,同時以一部分兵力進入中寮作戰,形成迂迴越南中部之勢,將戰場延伸到越南中部甚至南部去。其構想氣勢磅礴,比“納瓦爾計劃”高出一籌,足以奠定勝局。
羅貴波還向越方建議,以8號公路和12公路為依託,沿著長山山脈向南修築一條急造軍供路,以便在今後支援中部和南方作戰。羅貴波的建議極富戰略眼光,越方接受了這項建議,著手修路。後來,正是這條道路發展成了著名的“胡志明小道”,為越南的統一建立了不朽之功。[1]
[1]1998年7月4日,作者在成都訪問茹夫一。
毛澤東的十二字戰略方針
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對羅貴波10月8日發來的電報非常滿意。為了實現這個戰略構想,中共中央決定:韋國清趕回越南,繼續擔任軍事顧問團主要負責人。為此,中共中央於1953年10月10日致電越南勞動黨中央:
1950年我們應你們的提議,曾先後派羅、韋二同志分別率領一部分軍隊和地方黨群幹部去越南做顧問性質的幫助工作,後因韋同志生病回國休養,一時不能回越工作,故由羅同志統一負責幫助你們進行工作。現韋身體較去年好了一些,我們仍派他回越幫助工作,並決定由韋同志為軍事總顧問,負責幫助戰爭指導和軍隊建設方面的工作。羅同志為政治總顧問,負責幫助地方的黨政建設和政策方面的工作。韋國清同志到越後即按上述工作性質負責幫助之。
韋同志等五位幹部定於本月中旬起程赴越,10月21日可到憑祥。請派人到憑祥與他們聯絡。
韋國清出發前被召入中南海,毛澤東、彭德懷先後和他談話。
1953年10月,毛澤東下定決心,大大加重了投入印度支那戰爭的力量。在此之前,毛澤東考慮過,是否出動大軍進攻金門島。10月,華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向中共中央軍委提出,利用朝鮮戰爭結束後出現的局面,華東野戰軍準備以五個軍的兵力攻佔金門島,為此需要突擊修建福建的幾個機場和一些鐵路。接到這一提議後毛澤東當即予以批準。但是,毛澤東很快吩咐陳毅,暫緩進攻金門。[1]
10月中旬,毛澤東召來彭德懷和韋國清,作了一番深談。
見面的地點在中南海豐澤園毛澤東住所。見面之後,毛澤東即問韋國清:“你看過納瓦爾軍事計劃嗎?”
韋國清答:“總參給我看過了。”
毛澤東問:“你有什麼看法?”
韋國清說:“這是他的前任塔西尼計劃的繼續。他們的共同點是大力發展偽軍,替法軍駐守據點,用越南人打越南人,使法軍能夠集中執行機動作戰任務的突擊力量,以奪回戰爭主動權。他們提出在北部先取守勢,而加緊在南部和中部的掃蕩和進攻,先穩定他的戰略後方後,再集中兵力與越南軍隊主力在北部決戰。這種先南後北的軍事方針,是他的計劃,也是形勢迫使他如此。”
毛澤東問:“中央在8月底給羅貴波的電報你看了嗎?”
彭德懷在旁說:“我要人拿給他看了。”
韋國清說:“中央為越南制定的戰略方針同納瓦爾計劃是針鋒相對的。實施這個戰略方針,將完全打破納瓦爾的如意算盤。”
毛澤東說:“羅貴波來電說,胡志明對這個建議是贊成的,他們政治局也作了決定,可是越南軍隊的冬季作戰計劃遲遲定不下來,這是怎麼回事?”
韋國清解釋說,越方有一些人總有一個看法,認為西北作戰條件艱苦,只有解放紅河三角洲才是決定性的。
這時,毛澤東說:“他們想走直路,可是這條路恐怕走不通。目前就打紅河三角洲,條件不還具備。還是要走迂迴曲折的路,才能達到目的。這是中國幾十年的革命經歷所證明瞭的,我看越南革命也沒有直路可走。你回去後,要對越南人民軍的高階幹部多做些解釋說服工作。”
毛澤東說:“我看越南今後一個時期的作戰方向應向中南部做文章。為了實現這個戰略計劃,當前需要採取一些切實的措施。我想到有這麼三條:一是用兩個步兵師和半個炮兵師的兵力,首先解決萊州之敵,完全解放西北地區這個重要戰略基地,然後移兵上寮,進一步開闢上寮戰場。在進軍西北的同時,就派部分兵力去中寮和下寮。二是堅決修通南進公路指由中部的第4聯區起向南部穿過寮國的中寮和下寮,經9號公路抵達越南南部西原的公路,亦即後來著名的‘胡志明小道’),這是今後部隊南下作戰的交通命脈,對未來戰局關系極大。應該盡快測量,作出計劃,分期完成。可以告訴越南同志,對於修路的態度,就是對於戰爭的態度。對修路不積極、不認真,就是對爭取戰爭勝利不積極、不認真。三是應從越北聯區和3、4聯區各抽調一批黨政幹部向中、下寮和越南南部做開闢新區的工作,使部隊打下一個地方就鞏固一個地方,像我們解放戰爭後期抽調北方幹部隨大軍南下那樣。這三條辦法,簡單說來,就是十二個字:一條公路、兩個半師、三班幹部。”
在毛澤東講話後,彭德懷發表意見說:“我對越南戰爭形勢和西北作戰的意見,已同國清同志談過了。再說一件事,納瓦爾軍事計劃的法文字,可以帶給越南同志看看,這對他們瞭解敵人,分析形勢是有益的。不過要注意保守秘密。”[2]
毛澤東、彭德懷都認為,韋國清此去如果打得好,將使越南局面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1]徐焰:《金門之戰》,第128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年版。
[2]於化辰王振華):《援越抗法戰爭中的韋國清同志》,第74頁,見《中國軍事顧問團援越抗法實錄——當事人的回憶》,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
確定戰役計劃
韋國清迅速整裝出發,於1953年10月25日到達越南中央根據地,次日向羅貴波、梅嘉生、鄧逸凡和高階軍事顧問傳達毛澤東、彭德懷的指示,並聽取關于越南當前形勢的彙報。
1953年10月27日,韋國清面見胡志明,送交了親攜的“納瓦爾計劃”文字。這個計劃文字正是越方苦心尋索,久而不得的關鍵性檔案,亦可稱為世界情報史上的一個傑作。越法兩軍決戰之前,越軍獲得了這個關鍵性檔案,法方即已大大失先了。
1953年,左起:喬曉光、鄧逸凡、韋國清在越北根據地
胡志明看過“納瓦爾計劃”後,心中自然豁然開朗。他向韋國清表示,能夠獲讀“納瓦爾計劃”對越南黨確定下一步作戰方案幫助極大,中國方面的意見完全正確,依此意見而行,越軍定可粉碎“納瓦爾計劃”。
武元甲對獲得“納瓦爾計劃”極為重視,他後來回憶說:“中國同志轉交給我們一份納瓦爾計劃,還附有地圖。這是友方情報機關獲得的。韋國清同志剛從中國國內回來,我們一起到奎達去見胡伯伯。胡伯伯聽了敵方計劃後說:‘納瓦爾很貪心,想在軍事上取得勝利。敵人想主動,我們就迫使他們陷入被動。敵人想集中機動部隊,我們就要定出計劃迫使他們分散捱打。’”[1]
武元甲和韋國清、梅嘉生一起,著手製定《1953年冬1954年春作戰計劃》,這個計劃有四個主要內容:
1.下一個旱季作戰的主要方向是萊州地區,以第16師各兩個團,會同西北地區的第148獨立團,配屬相應的炮兵和工兵,總兵力2.5萬人,於旱季開始後向西北機動,最後在1954年1月10日左右攻取萊州。得手後,以兩個團的兵力於2月初進軍寮國上寮,奪取豐沙裡,在2月底時進逼琅勃拉邦。此時,將以另一個團插到琅勃拉邦以南和川壙之間,開闢戰區。
2.將第04師集結在福壽一帶,如紅河三角洲的法軍進犯中央根據地,即以這兩個師出擊。誘敵深入,相機殲其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