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這次會議上,納瓦爾站到軍方同僚們的對立面上去了。他侃侃而談,詳盡闡述了重佔奠邊府的計劃。重佔奠邊府的核心思想就是確保寮國——特別是上寮——繼續處於法國的控制下。
法國空軍司令科爾尼·莫尼將軍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說,作為一名飛行員,他在1946年到過奠邊府,那裡的機場四面環山,很容易遭受四周炮火的控制。而且奠邊府距離河內太遠,嚴重製約了空中支援能力。
納瓦爾冷冷地回答說:“應該全面地,而不是單純地從一個飛行員的角度來看奠邊府。”這個回答使會場出現了一陣沉默。接著,“保衛寮國”問題被擱置了,後來也沒有再討論。
會議持續了很長時間,沒有就“寮國義務問題”達成一致意見。會議最後要求納瓦爾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確保印度支那遠徵軍的安全,納瓦爾被賦予全權相機行事。實際上,會議批準了“納瓦爾計劃”。[1]
會議後的第二天,7月25日,納瓦爾向西貢自己的司令部發了一個電報,命令印度支那遠徵軍司令部發布第563號命令,要求法國遠徵軍的高階將領作好準備,一旦越軍在旱季裡再度進軍西北,法軍即重佔奠邊府,作為寮國上寮地區的屏障,確保湄公河上游不失。
對於奠邊府的軍事意義,納瓦爾不知道盤算過多少回了。他固執地認為,失去越西北就意味著為越軍向寮國進攻敞開了大門。如果法軍重新佔領奠邊府,也就扼住了進入寮國的咽喉要道。奠邊府是越西北的“谷倉”,駐紮在那裡的軍隊可以就地籌糧,作長期打算。在奠邊府作叢集據點式防禦,可以在陣地戰中大量殺傷越軍。只要能夠堅持過雨季,待前來圍攻的越軍退去,法軍還可以伸出觸角,再度爭奪西北,把眼看從沙朗手裡完全丟掉的西北拿回來。
作為印度支那遠徵軍的新任司令,納瓦爾希望自己建功立業,超過前任。他認為,只要政府和國防部支援自己,重佔奠邊府穩住越西北,同時掃蕩蜂腰地帶穩固“走廊”,再堅持紅河三角洲不失,就能度過最困難的1953~1954年冬春旱季,為此後的戰略決戰創造條件。
當然,7月24日的國防會議沒有就法軍是否可以在必要時放棄上寮作出決定,也使納瓦爾心神不定。誰知,三個月後的1953年10月22日,法國和寮國王國總理富馬親王簽署新的法國—寮國條約。條約宣稱,寮國成為法蘭西聯邦內享有完全獨立與主權的國家,而法國則有義務保證寮國的領土完整。這個條約的簽署,恰好為納瓦爾重佔奠邊府提供了依據,使他精神大振。
[1]bernard b.fa,he in a very sa pace,the siege of dien bien phu pu101nove.apo press,inc.originay pubished:phiadephia:ippintt 1967.pp.2.phiip b.davidson,vietna at ar,the history,1946~1975.pu101nove.aif.:presidio,1988.p.181.
胡志明拍板:戰略方向不變
由於那産之敵在瞬間撤光,越軍總軍委和中國軍事顧問團認為,西北戰役計劃必須修改。越南勞動黨中央於8月13日致電中共中央,通報了那産出現的新情況,請中國方面“對情況認識和今後作戰方向問題”提出建議。14日,羅貴波也將此情況電告中共中央。
越軍總軍委在武元甲主持下重新制訂作戰計劃,打算將主要作戰方向改向越南北部平原,放棄攻佔萊州的計劃,將原擬包圍那産的部隊調到越南中部的清遠地區尋找戰機。
1953年8月22日,越南勞黨中央政治局討論作戰問題,武元甲在會上發言,傾向於加強在北部平原地區作戰。他沒有提及萊州方向的作戰,也沒有進一步主張開闢上寮戰場。
羅貴波的看法不同,認為在下一個旱季中,越軍仍須進行一次西北戰役,攻克萊州,奪取西北全境,再以主力出上寮,經寮國的查爾平原,繞過法軍重兵防守的紅河三角洲平原,向越南中部蜂腰地帶攻擊,佔領越南中部,切斷紅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法軍兩個重兵集團之間的聯系,然後尋找戰機,重創法軍有生力量。如果實現了這個戰略意圖,越軍就穩操勝券了。
羅貴波面見胡志明,陳述了自己的意見。
中共中央軍委於1953年8月27日致電羅貴波,闡述了關於下一步作戰方針、整訓和援助問題的意見,要羅貴波將此意見向越方轉述。
中共中央軍委認為,中國顧問團對法軍情況的判斷是正確的。法軍最近積極擴編偽軍,撤退次要據點和孤立據點,抽調各地機動部隊集中河內三角洲地區,增設作戰指揮機構,偷襲諒山,加緊掃蕩敵後等一系列的措施,均顯示敵有采取重點防禦和試圖進行攻勢作戰的意圖。中共中央軍委認為,法軍在調整部署就緒後,可能會向紅河三角洲地區進行較大規模的掃蕩或向正面出擊開始可能是三五個營至七八個營近距離的小出擊,若得到些便宜即可能逐漸擴大)。
中共中央軍委指出,只要採取正確的軍事政治策略,開展敵後鬥爭,進行運動戰,或向敵守備力量薄弱地區攻擊以殲敵有生力量,情況仍然是有利的。
中共中央軍委明確,針對納瓦爾來到印度支那後的軍情變化,越南人民軍在一定時期內應確定“以加強遊擊戰,爭取運動戰和準備部分的攻堅戰三者結合的積極主動的作戰方針,不宜過分地強調某一種鬥爭形式,以免陷於被動”。
1953年12月6日,越南勞動黨政治局成員在討論奠邊府作戰計劃,右起:武元甲、長徵、胡志明、範文同
中共中央軍委要求羅貴波向越方建議:派出一個加強團並配備得力部隊幹部和地方幹部南下,加強高棉地區的遊擊戰和地方工作。目前活動在那産的地方武裝,最好進入萊州地區活動。同時派一個加強團加配無後坐力炮和迫擊炮)配合越軍西北軍區部隊,以奠邊府為依託,向寮國的豐沙裡地區活動,相機佔領豐沙裡。
1953年9月,越南勞動黨政治局再次就冬春作戰問題舉行會商,對越軍總軍委提出的兩個方案進行研究。
一個方案,是武元甲已經提出過的,在北部平原集中全部或大部主力,相對分散活動,尋找戰機,力爭在運動戰中殲滅一部分保大的軍隊。在遊擊區,則大力開展小規模戰鬥,積小勝為大勝。當出現有利情況時,再視情況投入主力部隊作戰。
第二個方案更多地採納了中國軍事顧問的意見,認為此時法軍主力集中在紅河三角洲地區,法軍的兩大機場近在眼前,江河艦隊也可以有效地配合作戰,因此如果在平原作戰,即使可以取得有限的勝利,尚不足以改變戰局,而越軍主力卻可能在與敵人的陸、海、空三軍作戰中蒙受較大損耗。相反,如果越軍主力堅持前往西北作戰,雖然在供應上會出現很大的困難,但足以迫使法軍分散兵力,使其海軍完全不能發揮作用,並且大大減弱其空軍的威脅,這就有可能消滅在那裡出現的法國陸軍部隊。如果順利,透過這個戰役,將一舉奪取整個越南西北和寮國上寮地區。
兩個方案比較,第二方案的長處是不言而喻的,勞動黨政治局再次肯定了西北作戰方案,由胡志明拍板:“戰略方向不變”,主力進軍越西北。
羅貴波的計劃更勝一籌
根據北京的指示,羅貴波與越南總軍委共同確定了195年10月8日,羅貴波致電中共中央,明確表示,越方已經確定把主力投向越西北。在此基礎上,中國顧問團首長的戰役決心是:
上述作戰任務完成後,在有準備的情況下,繼續發展勝利,奪取琅勃拉邦地區。北部平原之敵如不敢向北進犯我自由區,我正面戰場主力可以在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攻打敵人幾個邦克據點,以鍛煉部隊,取得經驗,配合我軍堅持與開展敵後鬥爭,以及配合我軍在萊州、上寮各個戰場的作戰。
必須充分估計河內地區之敵可能乘機向北進犯我自由區。因之,又必須先作充分準備,大膽地讓敵人北進,待北進之敵深入到適當地區時,我軍確實掌握了情況,抓住時機,可以集結一部分優勢兵力,靈活地各個殲滅敵軍一路至數路。敵人脫離了據點、工事、碉堡而深入山地自由區,是有利於我軍打殲滅戰的好機會。只要我們在指揮上不犯重大錯誤,是能夠達到殲滅敵人之目的的,是能夠粉碎敵人向北進犯計劃的。
在北部平原敵軍向北進犯之同時,我敵後部隊、民兵、遊擊隊則可以開展遊擊戰,擾亂敵人後方,增加敵人困難,有力地牽制敵人,配合主力在各個戰場殲滅敵人,同時發展、鞏固自己。但必須事先充分估計敵人可能對我進行殘酷的掃蕩而積極反掃蕩。
目前,只有我們充分計劃這些情況,並且預先有所準備,才能不影響萊州、豐沙裡的戰鬥,取得戰役的勝利,粉碎敵人向北進犯之企圖。只有在各個戰場上消滅敵人,方能保持自己的主動,並使敵人長期陷於被動。
進軍萊州、豐沙裡地區作戰和沿著8號公路西進、南下作戰,困難是很多的。供應固然困難,最主要的,還是弄通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和克服某些領導幹部怕困難的情緒。這是極端艱苦的工作。敵人進攻自由區,也會對我們在各方面産生一些影響,造成我方這方面不少的困難。但這種困難是暫時的,不可避免卻並不可怕。
要充分地認識解放萊州、上寮等地區戰略上的重要性,堅決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難,不害怕敵人進犯自由區但是必須估計到和準備好),這是現在和將來使我軍在戰略上能夠長期處於主動而不至處於被動、不犯錯誤,而且能夠改變北部平原敵我形勢和爭取勝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羅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