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都市言情 > 三國之大周天下 > 第624章 王允秩卑而命尊 孔融義強卻溫和

第624章 王允秩卑而命尊 孔融義強卻溫和 (第2/3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惹火燒身 美人歸之銀行風雲 修羅戰神之奶爸崛起 解鎖娛樂時代 從責編走向首富 神級美食家 我的七個姐姐傾國傾城 穿書後,惡毒女配日日淪陷修羅場 兄弟一起走 脫軌 燃爆熱搜!影帝老公從古代來 我真的不是奶媽啊 文娛帝國從離婚未果開始 這個系統可以充值 姐我不想努力了 讓你淘金,淘金懂嗎!你用車拉? 都市之至尊仙帝 娛樂:從嗩吶開始轟動全國 護花神醫 易燃的青春

郭俊說道:“孔文舉拜謁李元禮時,為太中大夫陳煒說他:‘小時聰明,大未必奇’,孔文舉不止小時出色,大了亦然出色啊,果如李公所言:‘必為偉器’。我聽說他在被王公闢為本郡從事前,在司徒楊公府中為屬吏。前幾年,朝廷隱核官僚之貪濁者,宦者親族多貪濁,朝中諸公畏宦者權勢,多不敢言,孔文舉獨不畏懼,舉發之,檢舉了好些宦者親族,剛直忠正,不畏權勢,令人生敬。”

這件事周澈也知道,他心道:“孔融年十歲見李膺,被陳煒戲弄了一句就不肯吃虧,必要反擊才行。俗話說:三歲知八十。由此可見此人性格之剛強。他不畏權勢,刺舉宦者親族自在情理之中。

說起孔融檢舉宦官親族也是挺有意思的,曹操、孔融這兩個以後的冤家對頭就眼下來說卻是同道中人,皆正身疾惡,剛直上言,不畏權勢,志在除閹。”曹操也在前幾年上書刺舉過為官貪濁的宦官親族。

幾人順著石板路穿過諸曹,折向府門。

杜佑轉顧左右,見沒有外人,低下聲音,神秘兮兮地說道:“你們知道麼?就在月前,孔文舉差點被人刺死。”

周澈“啊”了一聲,驚問道:“差點被人刺死?”

“可不是麼?河南尹何進不是被遷為大將軍了麼?就在他上任前,楊賜遣他奉謁去賀喜,卻被擋在門下,他大怒之下,把‘謁’奪了回來,回到府中,彈劾了何進後即辭職而去,河南官屬以之為恥,便私自遣派劍客欲追殺他。”

郭俊說道:“哎呀,那豈不是危險了?”

“幸虧有何進的門客進言,對何進說:‘孔文舉有重名,將軍若造怨此人,則四方之士引領而去矣。不如因而禮之,可以示廣於天下’。他這才逃得一死。”

郭俊懷疑地問道:“何進官屬欲刺孔融,必為隱事,你是如何知道的?”

“隱什麼啊?洛陽計程車子好多都知道了。前幾天不就在傳孔融和六龍先生被王公闢為州從事,將會從王公來陽翟麼?前天我休沐回家說起此事,正好家中來了一位洛陽客人,這件事是他告訴我的。”

周澈心道:“因為被拒入門就奪謁彈劾,這個孔融的性格可夠傲岸不屈的。”

何進乃是外戚,他的妹妹是當朝皇后,兩漢將軍中以“大將軍”為最尊,金印紫綬,位比三公,從本朝和帝、安帝年間開始,大將軍之位居三公之上。孔融只是楊賜幕府裡的一個屬吏,因為一點受辱便搶回“謁”,彈劾何進,辭職而去。這與他小時候不肯吃虧,反唇相譏陳煒一脈相承。

孔融生於永興元年153年),也就是說今年三十二歲,和自己是同歲。

孔子後裔,年少出名,忠孝有義,才華橫溢,傲岸不屈,正值壯年。還沒有見到孔融的面,一個耿介名士的形象已經在周澈的腦海中形成了。

到得太守府門外,潁川太守、皇甫嵩、朱儁、曹操、鍾繇、郭圖等人以及陽翟縣令已經在了。周澈、杜佑、郭俊上前行了個禮,入到隊中。

街上一個小吏騎馬奔來,下馬急步上前稟報:“主簿已引刺史至某鄉。”

刺史雖秩僅六百石,卻是天子的使者,是代表天子監州部內郡國的,所以當刺史上任之時,州內所有的郡國都要派遣一吏到州界相迎。“舊典:傳車驂駕,垂赤帷裳,迎於州界”。如今豫州戰亂,汝南、陳國、沛國等郡國要麼郡中黃巾肆虐,要麼道路不通,這些郡國的守相沒辦法遣吏到州界相迎,所以只有剛剛平定了本郡黃巾的潁川郡遣了一吏去到州界處迎接王允,被潁川太守派去相迎的便是郡主簿王蘭。

刺史乃是天子派到各州部監察地方官吏的使者,太守雖不必出迎,但也不能大模大樣地坐在府中等,所以他召集諸吏在府門外相候。

不斷有小吏馳馬奔來,報告王允、王蘭行到了何處,這些小吏都是文太守提前派去前邊各鄉、亭守候的,——由此也可見太守對這次迎接王允的重視程度。按理說,太守是太守,二千石,王允只是六百石,似不必如此,然而隨從太守等候的陽翟縣令、韓亮、鍾繇、郭圖等吏,包括周澈在內對此都並不驚奇,卻是因為刺史雖僅六百石,權卻極重。

兩漢州部刺史之淵源可追溯到周朝,“周)天子使大夫為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到了秦朝,秦始皇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尉、一監,監即監御史。監御史就是兩漢刺史之前身了,職責與刺史相仿,“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此外還可以領兵。

到了本朝,因為郡國並立,郡國守相之權不如秦時之重,高祖乃減省監御史之制,到了惠帝年間,三輔多不法事,便效仿秦制,復遣御史監察三輔,其後各郡國“復置監察御史”。這個時候,這個監察御史還不是刺史,是秦朝的舊制,每個郡國都有一個,又到武帝時,武帝在全國置十三部州,不再往郡國派遣監察御史,而是改為每州派刺史一人,遂成定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最早的時候,刺史的權並不算重,武帝給刺史規定了六條監察之權,其所監之物件只限於地方上的強宗豪右、州部內的二千石吏,其所監之事也只限於監這些人的不法之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刺史之權越來越重,到了前漢末年,其權已下及州部內各郡國的縣令長,縣令長是黑綬,再下的縣丞尉是黃綬,到了東漢,順帝永建元年下過一道詔書:“幽、並、涼刺史,使各實二千石以下至黃綬,年老劣弱不任軍事者,上名”,刺史其權已及黃綬。縣丞尉是最低階的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吏,至此,刺史監察之權已經擴及到了州部內所有的“朝廷命官”。

本來,依照武帝的六條之規,刺史只有監察之權,只能監察二千石長吏措施是否得當,不能干預地方行政,但是,既有監察之權,為了能更好地監察地方長吏,一些剛強的刺史就開始插手地方政務,私自聽取吏民的訴訟,積久成習,刺史干預行政也就變成了既定的事實。到得本朝,皇帝不但承認刺史有這樣的權力,而且往往下詔書要求刺史親預庶政,特別是對一些重要的行政舉措,如“罷鹽鐵之禁”、修治河渠、賑濟災民等,通常在下達任務時“刺史、二千石”並列。有時候,刺史不僅是幹越,乃至取而代之了,如也是在今年被拜為交州刺史的賈琮,到任後,因地方賦斂過重,兼是在兵兇之後,他就自作主張地“簡選良吏,試守諸縣”,這簡直是把郡縣長吏完全放到一邊,直接處理郡縣政務了。

相比前漢武帝時的刺史,本朝的刺史不僅監察範圍擴大,可以插手郡縣政務,而且彈劾專奏之權也加重了。本來刺史所奏之奏章,需要經過朝廷公府的覆案,“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吏案驗,然後黜退”,如果刺史不法,則由公府彈劾,但到了本朝初年,覆案之權不再委任三府,“光武)帝時用明察,不復委任三府,而權歸刺舉之吏”,於是尚書專擅於內,地方選舉劾奏之權則轉歸刺史。並又在本朝,刺史又有了選舉之權,“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末詔書:……,司隸、州牧歲舉茂材各一人”,每年可舉一人為茂材。

秦朝時,監御史有領兵之權,入漢之後,刺史沒了領兵之權,然至本朝中葉,為鎮壓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的反抗,刺史又被賦予了領兵的權力。安、桓等帝時不說,只說當今天子在位的這些年,五年前,光和二年,巴郡板楯蠻叛,即曾遣御史中丞崔璦督益州刺史討之。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 天下無局 悟道者們 學神從無限就職開始 都市無敵板磚俠 嘉有甜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