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對於阿迪、耐克、西門子、洋可樂這些大品牌的認可度和心智黏性,是“軟體”;
寶馬、賓士、驢派、香奈兒這些品牌給消費者帶來的身份識別功能,也是“軟體”;
但那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而且更多地是國人以當前的自身情況出發,放大了這些因素的實際價值——更多的“軟體”,其實表現在這些商品是否能更好地滿足自己的實際需求,在超出自己原本期待值之餘,甚至能帶給自己帶來情感上的驚喜!
如果對於這個表述依舊有些朦朧的話,其實不妨可以參考一下後世的蘋果。
其實行業人都清楚,蘋果手機如果拆開了來分析的話,它的核心硬體其實對比於同時期同價位的機型而言,效能並沒有高出多少——諸如電池續航、通訊訊號等等方面,更是弱的一批。
但是,為什麼蘋果4一經推出,便能橫掃各大機型,然後一騎絕塵,成為各大手機廠望塵莫及的存在?
答案其實很簡單……
喬布斯用另一種堪稱苛刻的極客精神,儘可能地去滿足了消費者許多他們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潛在需求,從而給消費者們帶來了極大的感情驚喜——或許一個驚喜點給消費者帶來的只是滿足和品牌好感而已,但如果同時給消費者帶來十個驚喜點,巨大的量變衝擊下,那麼蘋果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神!
想想看,在緩慢而不精準的電阻屏尚是主流的時代,採用了電容屏蘋果給你帶來絲滑而精準的使用體驗,你是什麼感覺——你以為這是單純的極客精神?不,這只是蘋果找到了消費者的痛點,並在評估這個痛點對於消費者潛在需求的滿意權重究竟有多少之後,做出來的一個小冒險。
想想看,當初是有多少人衝著蘋果手機那“咔嚓”一聲的橫拉解鎖動作下決心購買如此昂貴的手機的——你以為這個動作只是蘋果為了最佳化開屏便捷度搞出來的設計?不,這裡麵包含了消費者對於炫耀和人群身份識別的潛在需求,而做出的一個嘗試。
想想看,當初蘋果首創的手勢組合指令讓多少消費者為之痴迷,整日裡機不離手?——你以為這是蘋果單純地為了展現自己的極客精神?不,這同樣是為給予消費者提供炫耀的資本,賦予其圈層身份罷了。
想想看,當初為什麼有那麼多女性寧願天天吃泡麵,甚至不惜有償給人放幾炮,也要去買上一臺蘋果手機?——那是因為蘋果硬體其實並沒有太過出色的相機加入了美顏演算法,讓照片看起來更加飽滿豔麗,即便沒有修圖,女性在照片裡看起來也更漂亮而已,這同樣是消費者當初尚未意識到的潛在需求。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
但是,如果你真的對蘋果的手機進行研究後,就會發現,蘋果手機一戰封神,其實硬體元素頂多佔有30左右的功勞而已,真正牛叉的是它的演算法和系統軟體功能。
而這些演算法和在當時極具衝擊力的系統軟體指令,本質上就是研究和探索了消費者當下尚未被滿足的潛在需求,然後透過技術,具現在手機上,從而極大地提升了手機的產品力,瞬間霸佔了消費者的心智空間。
這個邏輯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要想做到,其實真的非常難——除了掌舵者要有這種意識、願意跳出既有市場的慣性來冒這個風險之外,還需要捕捉到足夠而真實的消費者潛在需求,從而規避步子邁的太大造成的戰略風險。
因此,楊鑄竟然打算透過各種垂直領域的影片內容所提取到的互動資訊來分析和挖掘消費者對於更多行業的潛在需求,並且嘗試將其加持在不同商品的產品力上,最終與洋貨們在正面戰場上掰腕子,其中的野心和價值簡直令宋文軒興奮到顫抖!
毫不誇張的說,哪怕這件事只做到了預期效果的40,他宋文軒絕對能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當前的華夏商品市場看起來欣欣向榮,但底子裡的千瘡百孔,不是行內人根本無從理解。
而事實上,如果真的與鑄投商貿的大資料中心聯手提取出各種潛在需求資料後,宋文軒根本不擔心這些資料無法轉化成為具體商品——這些年來,不管是鑄投商貿還是鑄投國貿,都在持續不斷地朝著合作商輸入市場反饋資料,用以幫助其進行產品升級或者新產品研發,幾年下來,吃到了甜頭的那些商家在思維慣性下,哪怕是讓他們投入巨大的研發成本去研發一款新產品,他們大機率也不會有多排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於那些諸如耐用電器、3c產品之類的其它行業裡尚未與鑄投商貿鑄投國貿達成合作關係的商家……如果有必要的話,讓鑄投商貿的投資中心過去參合一腳,想必大部分商家會舉著雙手歡迎。
………………
興奮地顫抖了一陣子後,宋文軒忽然想起了一個問題,當下有些不確定地說道:“老大,你這個想法我一萬個支援,想必給予網友們足夠的創作補貼後,他們也會爆發出極大的熱情;”
“只不過……”
“以現在咱們國家的情況,只怕是一半以上的網民連錄製影片的基礎硬體都不具備啊!”
“你想想看,錄製影片最起碼要有一臺行動式錄影機外加一個三腳架吧,這玩意在國內可不便宜,足足好幾千大洋呢——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絕對算得上奢侈品!”
“進入成本對他們而言這麼高,我怕就算是有著豐厚的創作補貼,大部分人還是不敢冒這個險啊!”
這倒是實話,現在跟後世不同,且不說幾千元對於一個普通網民來說妥妥是筆鉅款,他們是否願意掏這筆錢——就算是想掏這筆錢,在信用卡還沒有大行其道的現在,大部分人也沒地方弄錢啊!
這倒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此時的華夏,大部分地區的人均工資還沒破千,但是各種電器和科技產品賣的死貴死貴的,因此面對著影片up主這種剛剛出現沒多久的職業副職,在收入尚未確定的清情況下,耗費幾個月的工資去買一臺行動式錄影機,委實是一件有著巨大風險的事情。
而眾所周知,一旦某個行業的准入門檻過高,體驗成本和沉沒成本又過於巨大的情況下,是很難在短期之內發展起來的。
楊鑄點了點頭:“你的這個意見提的很好。的確,如果在一開始的啟動階段就存在著執行天塹,想法再好也是白搭!”
“所以……我想好了,到時候聯絡兩三家國產便攜錄影機品牌,對那些有意願錄製影片的網友們提供廉價的租賃服務,這樣的話,他們的體驗成本和沉沒成本就會降低到一個極低的程度,你所擔心的問題自然也不會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