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個竟然會在雙慶這種迷宮城市裡相信導航的小白司機四處打轉轉時,意猶未盡的楊鑄和宋文軒將幾個兔頭消滅乾淨後,轉而向那半隻冷吃兔伸出了魔爪。
“以斑鳩網為平臺,建立各垂直領域的泛式ko矩陣?”宋文軒被自家老大的野心震的不輕,連嘴中的那塊兔肉都忘了嚥下去。
作為猩猩網的操盤者,他當然知道以華夏的國情,要在自然法則下篩選出一個垂直領域的ko,需要多麼龐大的一個up主基數;
也同樣知道需要燒掉多少錢才能吸引足夠數量的up主充滿熱情地上傳一個個精心製作的內容影片,而不是如漂亮國那邊似的,大部分都是簡單地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而已。
但這並不是重點,以他對自家老大實力的瞭解,每年砸上個幾億資金,連續燒上個五六年對楊鑄而言並不是一件足以傷筋動骨的事情;實在現金流緊張的話,大不了啟動金融槓桿而已——要知道,不管是國內的銀行還是投資機構,對自家老大這幾年總是玩“單機遊戲”的行為可謂是深惡痛絕,要是楊鑄願意張口貸款或是融資,那些機構估計會激動地哭出來。
但是……
泛式ko矩陣?
意思就是要把斑鳩網的這塊業務打造成為“公器”嘍?
燒那麼多錢,如果是如同“斑鳩問答”、“斑鳩大咖說”這些板塊似的,聚向某些與楊鑄產業相關的行業,培養出一批可為自己所用的打手,那他沒話說。
哪怕是如同“人間觀察”板塊似的,培養另一柄在關鍵時刻能夠對競爭對手一劍封喉的一次性殺傷武器,他也想得通。
然而,費那麼多力氣,卻培養出一大批很有可能為其餘競爭對手可用的泛式ko又是在搞那樣?
…………
“沒錯,我就是想要打造具有較強公信力的泛式ko矩陣!”楊鑄從兔腿上撕下一小綹肉絲,然後挪了挪屁股,免得被太陽直射到。
“至於原因嘛,你可以理解為是從輿論角度來監督各個商家的產品質量,從而透過c端消費者意見倒灌,反過來逐步最佳化國內市場環境,尤其是電商環境——畢竟電商是未來的重大趨勢之一,屆時不是所有的平臺都有這個能力或者意願去做好品控工作的。”
“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個幫助鑄投商貿鑄投國貿平臺完善選品工作,進一步挖掘各個具有潛力商品的平臺,用以推進跨境電商業務後續的良性發展——兩家旗下的選品經理人數畢竟有限,不可能涉及所有的行業產品;而華夏這麼大,目前各個旮旯角落裡隱藏著的滄海遺珠委實不少,要是讓其就這麼衰亡,實在太可惜了。”
“不過,我更樂意你將其看為一個收集消費端喜好、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透過內容反饋來不斷輔助鑄投商貿鑄投國貿合作的各個商家打造更具有產品力的商品的資訊平臺——要知道,影片內容能帶來的觀看者互動性遠不是詳情頁和售後反饋資訊可比,這裡面隱藏著消費者對於不同產品的真實而較全面看法,更是隱藏著他們潛意識裡對這一類產品的期望需求,其價值千金不換。”
短短三段話,就說的宋文軒背後的汗毛豎了起來,眼睛裡的光芒甚至能把眼前的冷吃兔烤焦——這是他極度興奮的表現。
第一點很好理解,自家老大不斷利用鑄投商貿的市場影響力,推出一個又一個的行業執行標準和企業執行標準的用意他很清楚,就是要利用這種頭部示範效應+自留地效應來維持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底線,從而倒逼國內商家不得不做好品控工作,逐步最佳化國內市場的環境。
只不過由於鑄投商貿以前更多地只是集中在食品飲料、農產品、日用品這些民生領域,對於其餘的行業並沒有更多地去涉足,因此國內的許多行業依然亂象叢生——而眼下很顯然,自家老大要嘗試利用流媒體的輿論特質,開始擴大意志範圍了。
至於如何去監督嘛……
太容易了,不管是開箱影片還是專業測評影片,在猩猩網那邊都有不少的流量,想必在國內也不至於差到哪去,屆時只要綜合一下影片下方的評論回覆內容,自然就很容易進行初級甄選。
第二點也不難理解,21世紀初的華夏可不是噱頭產品滿天飛的後世,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不少兼具著品質與特色的區域老品牌依舊還艱難地維持著;除此之外也有不少頗具創意與潛力的新品牌被掩藏在泥沙裡搖搖欲墜;只不過由於這些品牌規模並不大,營銷更差的一塌糊塗,故而往往不為人所知;
但是如果斑鳩網真的能調動的起廣大網友們的積極性,讓其推薦一下當地的特色產品或者行業裡不為人知的優質潛力產品,那自然就能迅速的收集到自家老大想要的資訊。
要想誘導網民們自發製作這一類的影片也很容易。
先找一幫子廣告公司或者工作室,出具一些具有示範效應的節目,再給予明顯的流量扶持不就行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跟風永遠是主流,見到這一類影片容易爆火,網民們沒道理不一擁而上,反正這種影片又沒有什麼硬體門檻可言,只要有資訊來源或專業技術知識,兩三天就能製作出一期內容不錯的影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是第三點嘛……就真的讓他興奮了。
作為曾經在國外生活過一段不短時間的人,宋文軒太清楚華夏企業和歐美企業之間的種種區別了。
客觀地來講,歐美那邊在硬體科技、製造、品控這些方面,現在的確要比華夏強,產品品質也普遍要比華夏的商品要高;
但是,一旦跨境電商專案開始大面積推廣了,透過網際網路撕開了彼此之間的壁障後,處於同一個維度的中西方企業,其實比拼的就是“產品力”!
對於沒有任何市場知識的人來說,可能會把產品力單純地理解為產品質量好不好,價效比高不高。
但實際上,不管是質量還是價效比,只不過是“產品力”最基礎也是最粗糙的外放表現而已——真正的產品力,比拼的其實是“軟體”!
是的,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