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條條大道通羅馬這句諺語就流行了開來,以致許多年之後,遠在東方都會經常被人拿出來說一說。
不過這句話明顯是有些誇張了,至少亞歷山大覺得要想到達羅馬,還真不是間很容易的事。
從阿格里出發之後經過一番淘汰般的行軍,亞歷山大的隊伍終於和喬安娜王后一行在距離那不勒斯不遠的一處樹林的岔道上勝利會師了。
這原本應該算是件喜事,如果馬希莫在,也許還會拿出筆來在他隨身帶著的小本子上記錄下這令人激動的一頁,當然稍微略加筆墨誇張自然在所難免,甚至修道士有可能會把這次會師描述成具有偉大意義的歷史事件也未可知。
只是這場會師帶來的卻並不只是一下子增加了多少人數,而是還有一些頗為棘手的麻煩。
王后的隊伍不但人數眾多,攜帶的大大小小的行李更是讓波西米亞和阿格里來的土包子們大開眼界,眼花繚亂。
除了做工精明,雕刻著繁瑣花紋的大小箱籠,還有各式各樣的傢俱,塊頭太大無法裝箱只能打包運走的雕塑,編制精巧的鳥籠,被女僕抱在懷裡的異種貓和一大群前躥後跳的獵犬。
至於隨行人員,王后身邊的貼身女僕和隨從就有足足十幾個,另外還有衛士,男僕,廚娘,馬伕,甚至還有一個小丑。
因為沒有了債務負擔的王后決定不能辜負自己對藝術的熱衷,所以她還帶上了幾個據說在博洛尼亞或是什麼地方頗有名氣的藝術家和遊吟詩人。
總之雖然隊伍規模沒有亞歷山大的運糧隊大,但不論是人員的複雜還是帶來的麻煩,都讓亞歷山大覺得要比對付手底下那些不聽話的波西米亞人還要累。
這樣一來,亞歷山大要重新考慮他的北上計劃了。
從那不勒斯到羅馬,有兩條主要的道路。
一條是沿著利裡河的西岸與第勒尼安海岸之間,經由奇切奧海角,沿著海岸一路直達羅馬,這條路因為地形平緩,而且沿途有很多城鎮,所以要方便的多。
而另一條則是從利裡河東岸一路向北,穿過狹窄的布魯依尼山谷地,然後再轉而向西到達羅馬。
這條路並不好走,很多地方因為地形複雜多變,更是不適合車輛經過。
莫迪洛是希望這批糧食能儘快到達法國人手裡的,所以在為亞歷山大選擇路線的時候,伯爵自然而然的認為從利裡河西岸走是最便利快捷的。
而亞歷山大原本也的確打算按伯爵的安排路線前進,只是當他看到王后那支誇張的隊伍時,他不得不重新考慮路線。
因為雖然利裡河西岸的道路平坦方便,但是卻有個無法克服的難題讓這樣一支隊伍無法透過。
如果從利裡河西岸走,就勢必要經過一個叫拉蒂納的地方,這座城市如今正控制在法國人手裡。
而羅馬,也還在法國人的手中。
福迪諾戰役勝利之後,聯軍並沒有趁機全力進軍羅馬,而是越過羅馬城,一路向北追擊法國人。
這讓法國國王很憤怒,查理八世認為聯軍是想要他的命,所以寧可放棄收復羅馬的光榮也要一路追擊他。
面對這種不利局面,查理選擇了避讓,他把軍隊扔給了自己的將軍們,自己獨自返回了法國,可是戰爭卻並沒有因為查理的離開而結束。
至少在如今,羅馬和附近的一些城市還在法國人的手中,而拉蒂納是通向羅馬門戶。
亞歷山大並不在意在拉蒂納就把糧食交個法國人,雖然這麼一來可能倒黴的傑姆斯·哥倫布要狠狠賠上一筆,但亞歷山大覺得他這筆買賣做的還是有賺頭的。
但是現在因為王后要跟著一起去羅馬,亞歷山大就不能不重新計劃路程。
他需要考慮到喬安娜的安全,特別是她帶著的這支隊伍無疑就是個大累贅,而亞歷山大更希望喬安娜能安全的到達羅馬。
正如他對納山說的那樣,喬安娜是他進入羅馬的鑰匙。
如今的羅馬再次成了所有人關注的焦點,不論是阿拉貢的國王,神聖羅馬的皇帝,威尼斯的總督還是米蘭的公爵,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在了那座城市上。
誰能成為光復這座上帝在世間代理者居停的城市,誰將成為這場戰爭中最大的勝利者。
而這也是為什麼聯軍沒有直接進軍羅馬的原因。
沒有人願意看到別人第一個穿過羅馬凱旋門,更勿論還有可能會得到教皇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