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泳呢,前身也叫海豚泳,因此技術動作上,肯定和海豚是有些關聯的。”郝愛民一談到技術細節,那真的是滔滔不絕。
海豚泳和蹬腿蝶泳的臂部動作基本結構是一樣的,主要區別在於腿部動作。遊蹬腿蝶泳時,由於收腿產生阻力,影響動作的連貫性和前進速度。而海豚泳採用波浪式的上下打腿動作,動作連貫,前進速度比較均勻。由於海豚泳技術比較先進,已為廣大蝶泳運動員所採用。
現代蝶泳的基本動作是,兩臂入水後向外分開時手心轉向側外,然後轉向側下進行划水,這時保持高肘姿勢,使手和小臂形成較好的對水位置,並開始由前向後,由外向裡划水,劃至腹下時肘關節彎屈程度達到最大,兩手相距很近。
接著向後向外推水結束臂的划水動作。兩手在大腿兩旁藉助於划水的慣性出水,兩臂從空中繞半圓形向前移,至前方伸直入水,入水點與肩同寬。
腿部動作,兩腿併攏進行波浪形的上下打水。腿打水時,由軀幹發力,大腿下沉,膝關節彎屈,使小腿和腳面向後對準水,然後用力向後下方壓水。當小腿和腳向下壓水時,及時抬起大腿,形成鞭狀的打水動作,連續不斷地推動身體前進。
蝶泳的手臂和腿的配合動作為12,即臂劃1次水,腿打2次水,在臂入水時打第1次腿,臂划水至後部時打第2次腿,同時抬頭吸氣。
現代蝶泳的技術特點之一,是在遊進時身體呈波浪形。這對其他游泳姿勢來說,被認為是不合理的。但是蝶泳卻成功地利用波浪動作來推動身體前進。
正因為如此,曾經有人主張在蝶泳中採用大波浪的遊進動作,而且在歷史上有的運動員已經獲得成功。但從近些年的技術發展趨勢看,許多優秀的蝶泳運動員均採用小波浪形的遊進動作。
講到此處,一看伍環有點發蒙,郝愛民乾脆自己跳到水裡,邊示範邊講解道:“蝶泳動作的關鍵,可以拆解為手臂動作、軀幹和腿、呼吸及配合。”
伍環不住點頭,一邊凝神細看,一邊往下聽。
手臂划水在蝶泳中起主要推進作用。划水技術包括入水抱水、划水及移臂幾個階段。兩臂在肩的延長線上入水,順序是手、前臂,上臂肘關節最後入水。臂入水時要放鬆,不要壓臂而要壓肩。手入水後
頭肩的位置低於肘關節。臂入水後,隨著身體向前的慣性,兩手繼續外分,然後手再轉向內做勾手抱水動作,同時稍提肘,拉開肩帶肌群。
此時兩手距離最寬,在頭前形成一個良好的抱水姿勢。這時小臂與水面約成45°角,開始划水。手從外向內後下方划水,兩手劃至頭的下方時距離較近。
有些運動員是劃至肩的下方時距離最近,約10厘米。然後向後推水。手沿胸腹部下方推水時逐漸分開距離,儘量保持向後的對水位置。當肘關節靠近體側時,兩手迅速向外後方推水,以肘為支點結束划水,出水及向前移臂。
隨著結束推水的慣性速度,屈肘迅速將手提出水面。臂出水後由肩帶動上臂、前臂,沿水面迅速移向前方。移臂時臂應自然放鬆,不宜提得太高。肩此時處於較高位置。臂超過肩後肩開始下壓,但臂仍向前送。
軀幹和腿——打腿時兩腳自然併攏,以腰腹發力,壓肩提臀,帶動腿向後下方作鞭狀打水動作。屈膝向下打水時稍提臀收腹,打腿結束時膝關節伸直。向上打水時稍挺腹主要是用力向下打水,上下動作的幅度兩腳約距40到50厘米。
呼吸和配合——當臂入水時,用鼻嘴開始均勻吐氣。推水時抬頭,手出水時張大口吸氣,臂移過肩時憋氣。腿臂配合要領是:手入水時第一次打腿,手推水時第二次打腿,推水結束打腿也結束。第二次打腿時膝屈的角度較大,打腿用力程度較大。
聽到這裡,伍環對蝶泳和自由泳有點融匯貫通的感覺了,看來,不同泳姿,也都是動作的標準化、動作和呼吸的配合。
但是伍環呢,畢竟對蝶泳還是有點陌生,雖然跳到水裡跟練,可依然不是一下子能做到標準。
郝愛民一看伍環有點著急,補充道:“你彆著急,我這裡,還有幾句口訣!”
嘿,居然還有口訣,著有點老劍客教徒弟的感覺了。有口訣,你早拿出來啊,說那麼多,有點沒意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