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令神色自若,將這些老臣的批評一一受了,道:“大人說得是,我自當好好反省。”
太子也彬彬有禮賠罪道:“晉王畢竟年少,免不了意氣行事,孤相信,經過這件事情,晉王一定會反思己身的。”
一位老臣撫須搖頭道:“太子此言差矣。晉王殿下身為皇族,從小熟讀聖賢之書,自當建明義理,扶植綱常,為萬世開太平!若只是為了小小一個婢女,就能罔顧國法人倫,豈不讓天下人笑話我朝皇室?縱容婢女,冒犯長輩,現在一句少年意氣就能掩飾他的錯誤,不用承擔後果領受懲戒,那聖上又如何立信立法於臣民?”
又一名文官道:“太子殿下,您難道忘了當年上元之爭,顧侯爺的事情?”
此言一出,皇帝目光驟然一凜。
太子也面露難堪,滿臉皆是慚愧之色。
裴延盛見火候差不多了,便站出來道:“聖上,此事本來只是一個老奴和婢女的衝突,鬧到聖上面前也不好。但,臣一想到清榮那年受的驚嚇,落下的隱疾,便心疼不已。事已至此,臣有幾句話不得不說了。”
皇帝道:“愛卿請講。”
裴延盛道:“晉王是顧皇后骨血,聖上難免偏愛些,臣能理解。可是……”他故意猶疑了一下,面露憂色道,“晉王這隨性而為的性子,總讓臣莫名想起當年顧侯爺。當年上元之爭,顧侯爺為了一個家僕,無視皇宮禁律,血濺宮門……”
他說到最後一句,皇帝的臉色已經鐵青至極。
上元之爭,是宮裡一場花燈會引發的鬧劇。皇帝御賜了一批精緻的宮燈分別給顧皇后、長公主,以及顧侯爺。誰知長公主看上了顧侯爺的宮燈,欲強行佔有,被顧府家僕拒絕。長公主憤然而起,喝令手下小廝把那家僕打死了。
恰好顧侯爺趕到,是以拔劍而起,那小廝雙手應聲而落,就在宮門外,得了個血濺玉階的結果。
此事把長公主嚇得魂飛魄散,被人架著上了馬車打道回府,剛到府門口就一口鮮血吐了出來栽倒在地。後來病了大半個月,皇帝心急如焚,每天都要親自去裴府探視一次,這是後話。
這事也讓一向光明磊落的顧侯爺得了個“恃功而驕囂張跋扈”的罪名。
“裴大人這話不對。”蕭令的聲音淡淡的響起。
這些臣子不料蕭令居然還敢反駁,均是愣了愣,抬頭望向他。
只見蕭令波瀾不驚,反問道:“既然提到舊事,那本王便要問諸位一句,上元之爭起因是什麼?”
在眾人的錯愕中,他隨手一指殿內一位臣子,道:“方才是你提及的,那便由你來說說吧。”
那文臣本是為了迎合裴延盛而參與的話題,不想蕭令不避鋒芒直接發難,一陣為難後,吞吞吐吐道:“起因……是長公主的小廝打死了顧府的一個家僕。”
為了表示自己的陣地,他又壯了壯膽子,義正辭嚴補充道,“為了一個家僕,顧侯爺身為武將,血濺宮門未免太殘暴了些。”
“殘暴?”蕭令驚訝道:“你既知事情的來龍去脈,那你應該知道,被打死的那個家僕,並非普通家僕,而是同顧侯爺一起征戰沙場,曾於萬箭齊發的敵軍中救過顧侯爺的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救命恩人?再者,諸位既然口口聲聲仁義道德,那麼便知人命可貴,長公主的小廝不可侵犯,那顧侯爺的救命恩人就可以隨便被打死嗎?”
蕭令與朝臣交集不多,平時也是謙遜有禮,儘量保持距離。就算是朝中大事,也鮮少發表意見。而此時卻一改常態,鋒芒畢露,寸步不讓。
那文臣被他連連發問,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