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糧草支援,在邊境駐紮再多的部隊也是徒勞。
或者這樣說,在三大行省的糧食産量不能達到一個新水平之前,帝國根本無法在邊疆駐紮太大規模的軍隊。
別的不說,僅是大軍的日常後勤保障,都做不到。那樣的話,別說主動進擊其他王朝了,能拱衛邊疆,已經是不錯了。
屯墾戍邊,顯得刻不容緩。
基於這樣的戰略判斷,北原、西疆以及西康三大建設兵團應運而生。
華夏歷來有屯墾戍邊的傳統,尤其是在西域,從西漢屯田戍邊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元、明、清。
一直沿襲至現代社會,屯墾戍邊的傳統都未斷絕。
歐陽朔正是受此啟發,決意一口氣設立三大建設兵團,在屯墾戍邊的同時,積攢糧草物資,為帝國擴張奠定物質上的基礎。
經樞密院初步核算,在補充南美軍,組建南亞軍,再裁撤掉一些傷員之後,還剩下一百二十萬兵員等待安置。
如此,三大建設兵團,每個兵團下瞎四十萬人,不僅超出一般的兵團編制,就連集團軍都望塵莫及。
這還不止,為了穩定軍心,在條件成熟之後,朝廷還允許士卒的家人,一起遷到屯田區,共同參與生産建設。
如此,建設兵團的規模至少還會往上翻一番。
這也是必須的,以帝國目前的技術水平,這樣的規模並不算誇張,未來如果有機會,歐陽朔會進一步擴充建設兵團的規模。
惟其如此,才能將三大邊疆行省盤活。
參照古制,建設兵團將劃歸朝廷跟都護府雙重領導,戰時,建設兵團還要臨時歸戰區轄制,必要的時候,戰區可徵召兵團上前線作戰。
如此,三大建設兵團的兵團長人選,就舉足輕重,有硬性要求。
首先,此人要是軍伍出身,否則的話,根本壓服不住這樣一群桀驁不馴的兵卒;其次,此人要懂一些內政,有一定的管理才能。
畢竟建設兵團的主要任務是屯墾,而非打仗。
這樣一篩選,可供選擇的人就非常之少了。
歐陽朔首先圈定的,是三大建設兵團中最重要的一個,也是歷史淵源最深的一個兵團——西疆建設兵團的兵團長,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前大周降將,前丹陽軍統領田單。
歷史上,田單受將拜相,自然能當此重任。
跟著,歐陽朔圈定城衛軍第三軍團軍團長,老將馬騰,出任北原建設兵團的兵團長一職。
歷史上,馬騰經營西涼,保境安民,想來也可當此重任。
最後的西康建設兵團的兵團長,歐陽朔圈定飛熊軍第二軍團軍團長,同樣是一員老將,而且是文武雙全的裴仁基。
相比年輕將領,老將在這一方面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
老成持重,可不是說說而已。
至此,一百八十萬大軍的安置,就此告一段落。
接下來,大夏將對戰區跟集團軍的隸屬關系,來一次徹頭徹尾的梳理,明確帝國戰略,以此奠定未來帝國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