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治理好偌大的王朝,歐陽朔最近動作頻頻。
除了召集百家諸子編制炎黃思想,企圖統一天下思想,宣示正統;制定《民法典》、《商法典》以及《刑法典》,完善大夏法典體系,確立法在王朝治理中的根本地位,歐陽朔還準備加強監督。
大夏的監督體系分為兩明兩暗。
兩暗為負責華夏區情報的密探組織山海衛,以及負責海外地區情報工作的黑蛇衛;兩明為負責朝廷言路的禦史臺,以及內政系統的各級監察署司)。
暗系,無論是山海衛,還是黑蛇衛,在海量資金的支援下,經過數年的孵化,終於落地生根,趨於穩定,無需做大的改變。
因此,歐陽朔主要調整的就是明系。
此前,監察署已經由內政院的單線領導,改為由禦史臺跟內政院雙重領導,以此加強對各級官吏的監督與彈劾。
“但這還遠遠不夠!”
禦史臺作為主管言路與監察的機構,負責監察百官,僅僅盯著朝廷一攤,對地方衙門的監督只能依靠監察署來完成,未免有些力不從心。
偏偏朝廷京官配備的都是最頂尖的歷史人才,反倒是地方衙門,在融入大夏的過程中,整編了很多舊官吏,有些良莠不齊,乃官吏貪腐的重災區。
歐陽朔要做的就是讓禦史臺下沉,實現對各級衙門的全覆蓋。
唐朝光宅元年,改禦史臺為左肅政臺,專管京官、軍隊的監察事務,地方監察事務另設右肅政臺負責。
稍後,左臺也可以監察地方。
兩臺每年春秋兩季派出專使以四十八條巡察州縣,春季派遣的稱風俗使,秋季派遣的稱廉察使。神龍元年,改成左右禦史臺。
歐陽朔就是要效法唐朝做法,但又有所改進。
經與內閣協商之後,禦史臺的調整方案很快出爐,主要包括兩方面。
其一,禦史臺派遣禦史常駐地方衙門。
行省總督衙門安排一名領侍禦史,郡守衙門安排一名殿中侍禦史,知府衙門安排一名監察禦史,縣衙安排一名見習禦史。
各級禦史均可直接越一級上報,而且只對上一級禦史負責。
其二,建立禦史臺巡查制度。
大夏將效仿唐朝舊制,每年春秋兩季派出專使巡察天下州縣,春季派遣的稱風俗使,秋季派遣的稱廉察使。
如此雙管齊下,極大地加強了對百官的監察力度。
鑒於此,禦史臺將進行新一輪的擴編,自朝廷或者地方衙門,抽調優秀官吏,調入禦史臺任職。
歐陽朔有言在先,選入禦史臺的官吏必須素質過硬。
“幹的好,也可優先提拔!”
一時間,禦史臺成為王朝最熱門的機構,官吏們趨之如騖,認為只要進入禦史臺任職,就等於身上有了一張護身符,鍍了一層金,乃晉升之不二法門。
只能說,“他們高興的太早了!”
禦史臺的主官禦史大夫魏徵可是一位冷麵判官,再加上兼任禦史中丞的監察署長包拯,這兩位組合在一起,無異於宣判禦史臺就是閻羅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