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令中特別提及,三座城池,必須在城頭豎起主將大旗。
蒼城縣,自然是豎上將軍白起的大旗;腰古縣,豎宣威將軍穆桂英的大旗;最後的更樓縣,則是豎大將軍韓信的大旗。
毫無疑問,白起布了一個局。
至於盟軍會不會上套,只有等盟軍趕到戰場,才能見分曉。
……
八月十五日,山海城。
就在肇慶戰場硝煙彌漫的時候,山海城卻迎來一位大人物。
至聖孔子,帶著門下弟子,一路遊學至山海城。而就在前一天,法家的韓非子,也已經悄悄抵達山海城。
儒法兩家的“扛把子”,終於齊聚山海城。
任誰都知道,爭鳴大會,即將進入最激動人心的【爭鳴】環節。
這半個月,諸子按照爭鳴大會的安排,先是一頭紮進藏書樓,閉關一週,埋頭苦讀,瞭解各家各派在各朝各代的發展以及取得的成就。
不得不說,確實受益匪淺。
尤其是儒家,經學在後世,可是有幾次大的發展。
緊接著,就是移步百家講壇。
各家各派,都能登上講壇,闡述己方的學說和主張。前提條件是,闡述的內容,必須要有新意,如果還是此前的主張,那就大可不必登臺。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衛鞅的一場宣講。
作為法家代表之一,又是深度影響戰國,甚至是秦朝一統的奠基人,衛鞅以南疆都護府內政署長的新的身份,登上百家講壇,闡述法家新主張。
山海城的經歷,對衛鞅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他此前的很多主張,都得到修正,或者說是因勢利導。
歷史上,衛鞅在秦國實施的是耕戰戰略:老百姓要麼種地,要麼當兵,再沒有第三條路可以選擇。一切的一切,都是為戰爭服務。
重農抑商,就是衛鞅制定的國策。嚴酷刑法,就是衛鞅的法鞭。
山海城的一切,都在沖擊著衛鞅固有的觀點。
山海城商業之發達,讓衛鞅目不暇接。有趣的是,山海城的農業,同樣蓬勃發展。農商並行,似乎並不相悖。
這位法家鉅子的思想,已然發生改變。
當然,其核心的法治思想,依然堅如磐石。改變的是手段,是策略,是具體的執行方式;不變的,是法治的根本。
毫無疑問,衛鞅的這一場宣講,贏得滿堂彩。旁聽的孟子、荀子等儒家之士,悄悄離開之時,個個神情凝重。
次日,孟子就登上講壇。
有趣的是,孟子闡述的,竟然是原住民和異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繼而引申到異人領主的合法性等問題上。
不得不說,蓋亞真是創造了一群“怪物”。
此處,絕對是褒義詞。
想想吧,孟子等人在歷史上就是智者的代表,現在又給他們五千年的基本記憶,而且身處遊戲世界這個瑰麗的大漩渦。
如此一來,還能不強上加強?!
儒法兩家的第一次交鋒,以平局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