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若是說,為了攻打鉅鹿,秦軍被分割成兩部分。
一部分在鉅鹿城,一部分在棘原城。
兩軍如果能夠聯動,到沒有什麼。難就難在,項羽率領的楚軍,偏偏就卡在兩軍聯絡的生命線上,異常的難受。
就像一條蛇,被踩住七寸一樣。
繼續攻打鉅鹿?短時間內又打不下。堅陣待守?又隨時面臨楚軍的威脅。
當真是騎虎難下,進退兩難。
有白起指揮,雖然不會出現歷史上,項羽破釜沉舟,攻打王離軍,而章邯軍作壁上觀的情況。
可要憑此打敗反秦盟軍,也是千難萬難。
雙方最多隻能維持一個不勝不敗的戰局,不知道要對峙到什麼時候。稍不留意,還有可能被楚軍抓住漏洞,打一個措手不及。
因此,白起在瞭解清楚整個戰況之後,果決決定壯士斷腕,放棄對鉅鹿的圍困,轉而全軍退守棘原城。
這就是白起,從來不按常理用兵。
撤軍,只是白起戰略中的第一步,他還有更進一步的考量。
白起用兵的特點,就是喜歡琢磨,琢磨透對手,琢磨透戰役。他往往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左右一場戰役的關鍵所在。
見章邯已經想明白,白起接著說道:“此戰勝負之關鍵,唯糧草二字。”
章邯打下邯鄲之後,將邯鄲周邊的糧食全部搜刮幹淨,運到大本營棘原城。因此,歷史上章邯軍被圍困半年以上,還是沒有斷糧。
反秦聯盟中,如果鉅鹿之圍被解除,楚軍的糧草問題,短時間內也能得到緩解,看上去問題不大。
實在,危機就潛藏在異人軍團中。
正所謂,福禍相依。
凡是有利,就有弊。
反秦陣營五十三萬異人軍團,固然帶來強大的戰力。同時也給盟軍的後勤,帶來意想不到的負擔。
鉅鹿城被圍,城內的糧草本就不充足。
如果僅僅是盟軍還好說,還能支撐半個月,可再加上五十餘萬異人軍團,不出一週的時間,盟軍就要斷糧。
偏偏,周邊區域,已經沒有糧食可供盟軍搜刮。
因此,兩相對比,退守棘原城的秦軍,還未開戰,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同時,白起對項羽的性格,也是有過透徹的分析。
以項羽自負的性格,是絕不會跟秦軍一直耗下去的。唯一的出路,就是用項羽最擅長的辦法來解決問題,那就是強行攻打棘原城。
如此一來,秦軍就佔據地利優勢。
一時間,天時地利都站在秦軍這邊。
不得不說,白起的謀劃,要高出章邯不止一籌。
章邯聽完,不覺嘆服。
接下來就是商議,如何確保王離軍能夠順利撤離,不被反秦盟軍突襲。這方面,章邯經驗老到,不必白起指點。
戰役第一天,白起就給整場戰役,定下了總基調。
當然,項羽強悍的個體戰力和恐怖的爆發力,才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誰要敢小瞧項羽,就必將摔個大跟頭。千古第一猛將的名號,可不是白叫的。歷史上,無論是王離,還是劉邦,都吃過項羽的大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