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間。
眾人很快吃完飯。
楊英也不耽擱。
立刻拉著李暮,前往實驗室。
一邊走,他一邊彙報關於發動機的研製情況,道:
“在您所提到的60度夾角設計上,我們集中攻克了結構設計、機械平衡、熱管理和製造工藝等方面的難點。”
“60度夾角設計,需要曲軸承受複雜的多項力,容易產生振動和應力集中。”
“為此我們採用了交叉平面曲軸設計的方式,去最佳化曲柄銷的相位角,平衡慣性力。還增加平衡軸,去抵消二階運動……”
聽他說完後。
李暮點了點頭,認可道:
“總體上還是不錯的,不過60度夾角需要在有限空間內佈置12個氣缸。”
“還要同時容納進排氣歧管、渦輪增壓器等部件。”
“除了採用緊湊型缸體設計,最佳化氣缸間距和壁厚。還可以使用整合式進排氣歧管,去減少空間佔用。”
他指出了一個眾人忽略的問題。
不過這並非是他們的失誤。
在只給了大方向的情況下。
楊英等人的研究出現紕漏,並不奇怪。
除了現在的問題之外。
他們還會遇到缸體與缸蓋的熱變形問題、渦輪增壓系統的熱負荷問題、曲軸加工的問題等等。
待他說完以後。
楊英等人先是拿著紙筆“唰唰唰~”地記了半天。
然後才繼續開口道:
“那缸體與缸蓋的鑄造問題呢,它們的模具相當複雜,很容易出現鎖孔和裂紋。”
“採用低壓鑄造或者砂型鑄造的方法,能夠有所改善。還有最佳化模具和冷卻工藝等。”李暮答道。
缸體與缸蓋的鑄造,是發動機的核心部件。
作為“骨架”,它支撐和固定所有主要部件。
如果這方面有問題,哪怕其他部分做得再好,一發動就會散架。
或者是散熱出現問題,開不了多久就得趴窩。
在試驗場上趴窩沒事,但要是在戰場上趴窩,問題就很大了。
想到這裡,李暮補充道:
“我們還可以嘗試,根據部件形狀設計的冷卻通道,去設計一種隨行冷卻水道,去提高散熱效率和減少熱變形。”
說到這裡,他微微頓了頓。
隨行冷卻水道需要3D印表機技術,現在提出來,有些為時過早。
好在不適用傳統的工藝,依舊能完成,倒是不用擔心。
就在他停下的片刻。
張克茂和王澤榮先後開口問道:
“李顧問,它為什麼能夠提高散熱效率和減少熱變形呢?”
聽到他的問題。
李暮道:
“它和傳統的直線水道不同,冷卻路徑貼合部件形狀,消除了傳統直線水道和熱源之間的‘盲區’,這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