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偉幾乎是帶著哭腔,鄉里若是能夠籌到700萬,公路早就修了,不會拖到現在。
鄉中學教室,他也想翻蓋,可惜沒錢。
正規編制的老師去鄉下教學不是不可以,人們不願意去的主要原因就是待遇低。只要提高待遇,小學教師缺乏的問題迎刃而解。
爭論來爭論去,焦點集中在資金上,既然是我提出來的,我不能無動於衷。
“修路的錢1,000萬,我出了。”
我一開口,語驚四座。
黃副縣長帶頭鼓掌,楊大偉鎮長更是熱淚盈眶。
掌聲甫歇。
“翻蓋中學教室大概需要多少錢?”
我問楊大偉。
“500萬夠了。”
“我也出了。”
又是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
“去鄉下小學任課的教師,提高待遇的補貼部分,我出。”
掌聲再次響起。
有了錢事就好辦了。
會後,黃副縣長,楊大偉鎮長,專門找我座談,落實會上承諾的資金。
我也不矯情,說話算數,以民利罐頭廠的名義捐了3,000萬。
為此事黃土縣電視臺對我進行了專訪,一時間我成了黃土縣的風雲人物。
鄉公路破土動工的那天,縣裡專門邀我參加了開工儀式。
程式化的流程走完之後,我回了趟石溝村。
很久沒回老家了,我是前來看望伯父伯母的。
伯父伯母見我到來,十分高興,熱情接待。
這些天來,他們經營著蔬菜大棚,有了穩定收入,生活有了保障,還能存下不少錢,對我感激不盡。
既然來了,蔬菜大棚我一定要看看的。眼前的景象令我多少有些心酸。昔日又粗又長的黃瓜變了模樣,小了許多,倒是比平常的黃瓜稍好些,產量沒那麼多了,有些瓜秧看上去比較弱小,甚至還沒有結果,那是伯父伯母后來補種的。
至於茄子、豆角、青椒、辣椒,另外幾種蔬菜,也沒有了之前的優勢,個頭和產量都發生了變化。
我本想重新更換一薦,仔細考慮之後,還是決定不能那麼做。我不能保證定期回來移植瓜秧。我若是那麼做了,必會引起伯父伯母的猜疑,我無法解釋那些特殊蔬菜的來歷。
即便是沒有我那些特色蔬菜,伯父伯母靠這個大棚也完全能夠正常生活。他們不是為了發家致富,僅僅是為了能夠穩穩當當地過平凡日子而已。這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