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勝利,
令人無語的,
在這個地方大過之後,
我捏著鼻子,
跟著他,走進了下一個房穴。
出人意料的,
這個房間竟然燈火輝煌,
兩個巨大的石像就矗立在房間的正中心。
我倆小心翼翼的繞到這兩個石像的正前方,
抬頭一看,
乖乖,
真大啊,
每一個足足有三層樓那麼高,
就這麼直挺挺筆直的站在地上。
我盯了一陣,
忽然覺得這東西,看上去似乎有些面熟,
再一看,
我靠,
這不就是去年陪曼曼去博物館參觀時候,見到的那個……
鎮墓獸嗎?!
所謂鎮墓獸,
指的是一種冥器。
古代人認為,陰間有各種野鬼惡鬼,會危害死者的鬼魂。
因此設定鎮墓獸的目的首先是為避邪,以佑護死者亡魂的安寧。
官方的說法來看,鎮墓獸長有獸面、人面、鹿角,是為鎮攝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定的一種冥器。
《周禮》記載說,有一種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腦;又有一種神獸叫方相氏,有驅逐魍象的本領,
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於墓側,以防怪物的侵擾。
還說這種方相氏有黃金色的四隻服,蒙著熊皮,穿紅衣黑褲,乘馬揚戈,到墓壙內以戈擊四角,驅方良、魍象。
方良亦為危害死者的惡魔,人們就藉助方相氏的力量來驅趕它們,所以有學者認為,使用鎮墓獸的習俗,就是從“方相氏”的傳說演化而來的。
也有人根據早期鎮墓獸頭上的雙角推測,鎮墓獸應與“辟邪”、“靈神”、“士伯”等相關。
從考古發現的情況考察,鎮墓獸最早見於戰國楚墓,流行於魏晉至隋唐時期,五代以後逐步消失。
鎮墓獸的製作,早則為木、骨質、陶質極少,以後主要為陶質和唐三彩。金屬和石製品極為少見。
在楚國墓葬中已發現數百件用於鎮墓辟邪的木雕鎮墓獸。年代從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晚期。
春秋中晚期到戰國早期多為單頭單身,戰國中期的式樣與數量最多,單頭單身與雙頭雙身兩大類。
最出名的就是江陵天星觀1號墓出土的一件雙頭“鎮墓獸”,
背向的雙頭曲頸相連,兩隻獸頭雕成變形龍面,巨眼圓睜,長舌至頸部。
兩頭各插一對巨型鹿角,四隻鹿角權椏橫生,意象極為奇異生動。
通體髹黑漆後,又以紅、黃、金色繪獸面紋、勾連雲紋。
方座浮雕出一些幾何形方塊並飾菱形紋、雲紋、獸面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