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可以從名字著手。
比如之前死去的那隻淵龍,是一隻帕克氏龍,它的名字,為了方便地行自己辨認,它的名字自然就是“帕克氏淵龍”。
那麼,在這樣的“復活”之後,它不應該和原本的帕克氏一樣——
地行選擇了一個簡單明瞭的方法——加數字標識。
帕克氏二世?帕克氏二代?
如果是用孵化死去巢龍的方式降生的,那麼就叫它二世。
如果是繁衍出來的,那就是二代。
儘管現在還沒有形成二代巢龍,但地行並不覺得現在想這個還早。
事實上,已經幾隻巢龍關係很親近了。
哪天它們下蛋了,地行也並不覺得奇怪——畢竟,它們孵化下來,就是成年體型了。
不過,比起這些,地行的目光落在了其他的淵龍身上。
一個又一個地下洞穴,已經被挖了出來。
之前下的暴雨,並沒有給這些洞穴留下什麼積水——
相反,因為寒冷的緣故,那些雨水反而讓地下變成了凍土,讓洞穴變得更堅固了一些。
但地行並不覺得這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
別說因為熱惰性,冬天地下溫度會比地上高,就說有生物長久居住的地方,溫度自然,會高一些。
那些沒有及時滲走的水,可能還會有些危害。
不過,應該也沒有太大問題。
巢龍們並不是它們的恐龍“祖先”,擁有奇幻能量的它們,要更強壯。
地下洞穴裡,也堆積了很多曬乾晾乾的草料和木片,可以給它們當巢用。
大冬天的,直接貼地睡,就算奇幻生物能抗,也要額外消耗能量,地行還不至於傻到讓它們直接貼地休息。
“巢龍”——看來這個稱呼還是挺應景的。
不過,地行要考慮的不止這個,他還得考慮......
要不要讓一些巢龍演化【冬眠】、【變溫動物】之類的標籤。
尤其是沼龍。
儘管水下比水上要熱,但是,消耗也大。
冬天到了,植物的生長基本已經停止了,動物出沒也越來越少。
降低耗能,讓巢龍們在不必要行動的情況下給他節點能,也是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