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隻飛龍種恐龍,七隻沼龍種恐龍,四隻恐龍人,加上地行自己,對上一支數量上不到十人的冒險者團隊,戰鬥,幾乎是開始的那一刻,就結束了。
如果地行不是一開始就殺了一個,或許都搶不到。
地行一開始並不準備殺死他們。
地行一開始,只是打算把他們囚禁起來,無論他們是仇恨地辱罵、還是害怕地求饒、又或者是奉承或者其他,他就是想聽到他們重複那一個個地行聽不懂的詞語。
他打算從這一個個帶著情緒的詞語開始,去學習這個世界的語言。
然而......
這些東西,太醜了,絕對不是人類。
至少,不是他前世熟悉的人類種群。
確切地說,他之前見到的渴血精靈和詛咒精靈,五官輪廓上,並不是影視作品中那些經典的歐美人形象,非要在前世人類中找一個模本,比較接近中東那邊的人,但有種微妙的細節差異,具體差別在哪裡,他也不是很確定。
而這些“人類”的話,比較接近拉美人。
這是從五官輪廓的角度。
為什麼地行會有他們“不是人類”的感覺?
地行也有些奇怪,不過,扭頭看了一眼身邊的恐龍們,回想一下自己穿越以來的經歷,再結合關於標籤和器官組織的猜想,尤其是【群居】和【恐龍】這兩個標籤,地行有了初步的結論。
為什麼呢?
認知、辨認的能力,來源於何處?
很多作品中,尤其是涉及到“穿越”這件事的作品,地行一直以來有件事想不通。
那就是,為什麼穿越之後,會保留原本的性格?
因為記憶?
只是因為記憶?
生物的各種行為活動之中,都有各種各樣的組織和器官參與其中。
激素,神經活動,體液穩態......
哪怕不穿越,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心情、最近的不同經歷,都會導致同一個人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斷和行為。
地行就記得,自己在上學的時候,小學和中學的性格不一樣,初中和高中的性格不一樣,高中和大學的性格不一樣,出了社會......
這個說法還是很模糊和籠統的。
區別,只是因為記憶嗎?
那麼,他早上和下午的性格不一致,也只是因為記憶嗎?
“性格”,本身就是身體的體現之一,而不是純粹的“記憶造就出的‘人格’的一部分”。
“人格”,本身就是身體的體現。
有的人暴躁易怒,原因或許就是他某些激素的分泌多少導致的,或者負反饋調控過程的環節出了什麼問題,本來只是正常水平,但是因為調控的問題,導致了和別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