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雖然R/K假說在生物學裡已經被實驗證偽,是一個錯誤的假說,但這種讓人印象深刻的、極端的、邏輯簡化到一聽就能理解的模型,比較容易讓人記住。
R策略是生命週期短,體型小,繁殖快,每次生育留下的後代數量多的繁殖方式。
K策略是生命週期較長,體型較大,繁殖慢,產生的後代數量也較少的繁殖方式。
在他做的遊戲裡,【R策略】、【K策略】這兩個標籤的效果,有同樣的分類標籤,比如【恐龍】這類標籤的守衛在一起行動幾個回合後,有一定機率獲得幾個未孵化的蛋,可以直接把它們放進孵化池裡,孵化出守衛。
算是蠻有用的標籤,但是,問題在於,這類標籤被他放在個體類的標籤池裡,而且是和【孵化研究】的公共標籤池裡。
在使用過【孵化研究】產生的融合標籤模板,消耗素材製造出對應守衛之後,才能從標籤池裡拿到的。
然而,問題就在這裡。
因為,孵化研究是在不斷進行的。
比如,第一天研究出了一個爪子特化的融合標籤,但是不夠強。
你去孵化這個標籤的守衛了,然後,幸運地得到了一個【R策略】標籤,然後幾個有【R策略】標籤的守衛在一起行動,然後產生了一堆守衛卵。
但是......你的研究還在繼續進行。
一堆落後於最前沿版本的守衛卵,你是花能量孵化呢,還是不花能量孵化呢?
有些雞肋。
除了這個融合路線之外,還有其他幾種,比如【小型動物】融合一個環境適應類的標籤,比如【森林環境適應】等,就可能得到一個【樹棲】這類的標籤,消除掉【小型動物】。
還有融合種族標籤類的標籤,比如【恐龍】這個是最賺的,融合後,可以得到一個【生存競爭演化】的標籤,該個體與對應標籤裡的目標戰鬥並存活之後,再使用一次【人工演化】升級標籤,人工演化結束後,還會獲得一個【XX天敵】的標籤。
這個標籤是加對種族標籤特攻的,對抗天敵時,會有額外加成。
不僅去除了小型動物這樣的標籤,還獲得了特攻加成,可以說血賺。
這個途徑需要的標籤型別是最容易得到的。
地行之前想的也是透過這個途徑消除標籤。
只是......
現在沒有什麼好目標啊。
自己現在難道要把【小型動物】弄成一個對黑鱗狗頭人特攻的【天敵】?
怎麼想都覺得有點虧。
&nod裡,【天敵】已經是最終標籤了。
畢竟是遊戲,他就算把時間全花在上面,也做不了太多。
當然,現在這個世界有各種各樣的奇特標籤,沒準自己能夠繼續把【天敵】繼續融合強化?
還是得試試再說。
自己可以先採掘掘奔龍的化石轉化成素材,然後孵化出來,當工具。
如果實在找不到,就隨便用個恐龍做基底,然後拿有挖掘能力的小型動物做模本,然後再用人工演化實驗能不能夠成功去掉【小型動物】的標籤,獲得【天敵】標籤,然後再試試【天敵】標籤能不能夠繼續融合。
說起來,自己要不要試試把【天敵】定在恐龍這個類群上,搞出一個內鬥向的標籤,說不定可以幫助自己壓制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受控因素。
當然,內戰內行這種情況聽起來有點不太好聽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