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隻黑鱗狗頭人倒下的那一刻,在地行確認能夠將其轉化為素材之後,就立刻將其轉化為素材,然後.......
向著地上的方向回返。
他需要確認一下自己的據點附近有沒有其他的通道,再去看應該再哪裡放置擴充套件核心。
......
而沒過多久,他就透過波動感官確認,從自己據點所在的地穴入口位置通向地下深處,就只有那一條路而已。
並不存在什麼現成的,能夠繞過,能夠進行任何包抄行動的通道。
但是......
並不能排除一件事——
存在其他的地穴入口,能夠從地表進入到地下。
這片沼澤包圍的這片區域,那地下巖體的空洞,裡面不知道有多少狗頭人存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己所在的這個位置,反而是最危險的。
如果有敵人從地表過來,又有敵人從地下過來,自己就被包抄夾擊了,想跑都跑不掉。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四通八達,甚至直接位於地表的環境會更好。
但是,問題就在這裡,化石就在這片地區,他又沒辦法轉移。
果然還是應該把這塊地方埋起來?
然後另開一個通道?
說起來,也不知道這片化石群落裡有沒有掘奔龍之類的恐龍化石。
掘奔龍是一種鳥臀類的恐龍,如果沒記錯的話,好像是稜齒龍科的。
這種恐龍,簡單來說,是地下穴居、打洞生活的。
也就是說,有挖掘能力。
早期的恐龍研究裡,也有認為甲龍是穴居打洞的,不過後來這種說法被推翻。
如果自己需要有挖掘相關的標籤,就得找掘奔龍了。
或者,去弄些節肢類的動物化石。
在節肢動物裡,尤其是小型的節肢動物裡,穴居不要太常見,比如蠍子和螃蟹啥的。
說起來,合弓綱裡的獸類,穴居也是不少的。
尤其是在幾次環境災難的滅絕中活下來的,處於低生態位的哺乳動物祖先,除卻因為身體小,需要的食物資源少之外,穴居打洞在地下生活,很難被大型掠食者帶走,也是存活下來的一個因素。
這類生物一般都會帶有一個【小型動物】的標籤。
地行需要能挖洞的,但是最好能去掉【小型動物】這個標籤。
並且,最重要的是,自己也需要去掉這個標籤。
這個標籤對戰鬥力還是有負面影響的。
能夠消除【小型動物】這個標籤的標籤融合路線有很多。
比如,將【小型動物】和一個【R策略】或者【K策略】繁衍類的標籤融合,就有機率可以去掉小型動物這個標籤,就可以把標籤隨機變更成其他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