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詢問著陸文昭,對此陸文昭也直接開口回答:“約一千七百萬。”
“一千七百萬……”聽著這串數目,朱由檢皺了皺眉,但很快舒緩了眉頭。
這數量雖然還有很多,但可以看得出土民正在被同化。
只要不出差錯,大明現在的疆域就是日後漢人的基本盤……
一想到這裡,朱由檢就忍不住的自豪。
他拔高了大一統的標準,在他所治下的大明,任何一個行省都是漢人佔據了主要民族地位和主導地位。
這樣的疆域,即便日後縮水也縮不到哪裡去,更何況在時代進入工業後,大明的擴張只會越來越迅猛。
工業發展初期,最快的見效的手段就是掠奪,人口市場和資源都是工業需要的存在。
大明這樣一個龐大體量的國家,想要滿足它的所需,那可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更何況現在大明的工業化才稍微見到成效……
想到這裡,朱由檢拿起了戶部的奏疏,他開啟一看,上面所記載的內容是正旦節後,九月十五前可以統計到的新生兒數量。
“五百一十六萬……”
望著內容所記載的數量,朱由檢忍不住發笑。
旱情過後的嬰兒潮比他預計的規模還要多得多,不出意外的話,天啟二十三年,大明的新生人口能達到六百五十萬左右。
相比較六百五十萬的新生人口,不到一百五十萬的死亡人口更是讓朱由檢發自內心的高興。
以大明的疆域和工業實力,按照這個嬰兒潮的數量,只需要十年時間就能讓大明鞏固自己在偏遠地區的統治。
大概在通往中亞的鐵路修成時,大明的人口能突破三億。
這樣情況下發動西征,不出意外的話……
朱由檢臉上掛滿了笑意,而旁邊的陸文昭也藉機說道:“今歲齊國至八月新生兒人口也達到了二十五萬。”
“嗯……”相比較大明的嬰兒潮,朱由檢對齊國的嬰兒潮不甚上心。
這不是他心思還在大明身上,而是他清楚,齊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移民國家。
因此,大明人口越多,齊國的人口才會越多,二者是相輔的。
天災人禍的時候,大明把不穩定因素的人口遷移,齊國接收來為大明平定不穩定,同時增加本國人口。
儘管旱情已經過去,但大明的疆域如此廣袤,會發生的天災人禍也會比以前更多,朱由檢相信自家哥哥和大侄子會做出能維護大明宗藩體系的決定和處置。
大明宗藩體系,也可以說是朝貢體系,這種制度在不瞭解這個體系的人看來是一種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代表了一種落後的觀念。
可事實上的朝貢體系,恰恰是一種初始的“全球化”。
所謂的全球化,最關鍵的其實是國際體系、規則,也就是怎麼保證不同的國家之間能夠都按照一個規則辦事,不要到了一個野蠻國家,直接被人搶劫了,被抓起來吃了砍了。
因此,這實際上涉及到規則、價值觀、法律的問題。
在大明的價值觀和法制體系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王法管的,只要認皇帝的地方,就都是有法制的,有秩序的。
想要保證外國也跟我們遵循同樣的規則,那就需要外國來朝貢。
朝貢的意義在於一個國家是否認可皇帝的,是否願意遵守王法,成為皇帝所認可有秩序的地方、安全的地方。
只有承認了這些,這個國家才可以和大明正常的經商往來。
這個體系看似是對外邦的歧視,但事實相反的是,朝貢體系恰恰是對外邦最友善的國際體系。
朝貢體系幾乎沒有對外邦的粗暴干涉,也從不像近代主導的國際體系一樣,想要改變外國的意識形態、制度。
朝貢體系的本質,其實只是一種要求體系內的不同國家,都遵循共通的交往規則,而這個規則是透過大家都“被皇帝認可”來表現出來的而已。
朝貢體系與今天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最大的不同,恰恰是因為西方基督教的“普世”觀念,
他們總想要以一種普世的東西改變你,而朝貢體系,只要求不同的國家不論你“內部”如何,只需要“國家之間”遵守共同的規則、體系,就可以互相交往。
如果你不遵守這個規則,那也隨你去,不和你打交道也就好了。
不過如果哪個不開眼的國家想為非作歹損害這個體系的利益,那麼有強大國力的大明帝國不介意教訓你一下。
朱由檢在這個體系的基礎上,重新設立了外藩、內藩、大明這三個不同級別,但總體來說,使用的秩序還是一樣的。
所有的藩國國名字首都是“大明”,例如大明暹羅國,大明周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