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皇店背後的工廠牽扯了太多人,因此交接的速度很難快起來。
如果實在不行,朱由檢也只有自己先走,然後讓曹化淳結束了一切後再前往齊國了。
“李定國最近如何了。”
朱由檢對王承恩的話不置可否,反倒是說起了李定國的事情。
聽到說起李定國,王承恩臉上也露出一抹笑意:
“那小子自我開導還行,眼下每日就是正常在上直當差。”
“最近上直的許多將領都調任了齊國,一時間比他資歷高的也沒幾個,他那位置倒也妥當。”
王承恩為李定國高興,朱由檢聽後也是一樣,為此他還開口道:
“既然安穩,那你就上奏哥哥,代我請辭上直都督之位,讓李定國暫代上直都督。”
“至於五軍大都督,我思來想去,還是由我遙領吧。”
在滿桂、孫應元相繼調任後,朱由檢沒有想出誰能代替自己做大都督的人選。
孫傳庭和洪承疇已經是閣臣,李自成又要前往齊國,李定國年紀又太小,不能服眾,秦民屏和戚家三兄弟年事已高,怎麼看都不能選他們。
因此,朱由檢只能遙領大都督一職,直到李定國資歷足夠或者大明內部湧現新的帥才,他才能退位讓賢。
這種事情,說起來也是一種無奈。
古往今來,一個時期能有三個帥才就足以慶幸,像唐初、盛唐、明初那種帥才踴躍的情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大明眼下經過朱由檢二十多年的培養,也就走出了孫傳庭等六七個人,現在還偏偏有三個人要遠走齊國。
如果不是熊廷弼年紀大了,朱由檢都想把他拉出來老當益壯了。
“那小子才二十三,是不是太小了些?而且功績也不夠……”
王承恩聽到朱由檢的話,擔心著開口。
聽他這麼說,朱由檢也略微無奈。
“我本意是想讓戚元功調任上直都督,戚元輔擔任南軍都督的。”
“只是南邊傳來了戚元輔身體不好的訊息,看樣子他得提前致仕,戚元功得頂替他了,因此不能調動。”
“加上印度廝當需要戚元弼坐鎮,上直都督便很難選出人選了。”
朱由檢也很為難,新生代沒起來,老一代都在凋零。
加上上直都督的政治意義比軍事意義重要,因此放誰他都不安心,只有李定國他才比較放心。
以眼下李定國的能力,統帥上直十六衛五十營二十四萬兵馬有些難度,但或許這樣才能讓李定國更加把心思放在帶兵上,免得他總是想著回去齊國。
況且,讓李定國坐上這個位置,也是朱由檢支援自家大侄子的手段之一。
如果自家哥哥日後年老昏庸,想要行廢立太子之舉,那也得看在李定國的面子上掂量掂量。
儘管在朱由檢看來,這樣的事情不太可能發生,但他還是做足了準備。
“那奴婢待會就轉告萬歲……”
王承恩聽出了朱由檢的無奈,因此也只能應下,心裡不免為李定國擔心了幾分。
“聽說鄭芝龍的長子鄭森參軍加入了海軍,他表現得如何?”
朱由檢突然提起了鄭芝龍的兒子鄭森,這讓王承恩愣了愣。
說真的,以王承恩的位置,他根本就不會在意一個總兵的兒子,畢竟大明有三十多個總兵。
不過,既然自家殿下開口詢問,王承恩還是作揖退出書房,出去打聽了一下訊息。
不多時,他返回了書房,將訊息說出:
“據聞他水戰精湛,眼下是丙等艦隊的守備官,抓捕了許多企圖偷渡來小西洋走私的歐洲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