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歌聲張煌言很熟悉,是民間不知名人效彷《詩經》所胡編《齊風·太康樂》,其曲意詞意都是描述齊王為百姓開創太平安康的作為。
這歌賦並不算好,十分口水,但正因為足夠口水,所以漸漸演變成了民謠。
諸如這樣的“口水賦”還有很多,都是百姓自發表演吟唱,被人記錄下來後,經過挑選後編入了《齊風》之中。
《齊風》內容豐富,有戰爭與愛情、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歌頌君王與諷刺君王等等歌謠。
《太康樂》算是最能表達齊國百姓對齊王朱由檢感激之情的一首民謠,而在分田之日歌唱這首民謠,恐怕是齊國百姓唯一能大膽傳達自己感激之情的時候。
“百姓歌唱兮安康,穀倉寬大兮足糧,將士守土兮歌唱,官員治國兮……”
悠悠歌聲,綿綿入耳……
聽著黃昏下西京城內響起的“太康樂”,長史府內的四人走出高樓,俯瞰整個西京城,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果然還是回到了自家最舒坦!”
看著黃昏下西京城上空的渺渺炊煙,以及在耳邊那聲聲入耳的歌聲,黃龍將齊國稱謂了“家”。
與他同樣想法的,還有以及抵達齊國一個月的孫應元和滿桂。
三人都把齊國當成了家,最少齊國的百姓尊敬士卒官員,齊國廟堂也沒有那麼多勾心鬥角。
不管是因為齊國太小還沒有發生矛盾,還是因為齊國人少所以矛盾不顯。
總之眼下的齊國,給予了三人一個比大明朝更溫暖的“故鄉”。
感受著這種舒適,即便是年過四旬的黃龍都不由生出了一種要為齊國再奮鬥四十年的想法。
他如此,更別說滿桂和孫應元了。
瞧著他們三人的模樣,跟隨一同走出的夏允彝知道,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大半。
這最難啃的三個人都接受了齊國,那其它留在大明的驕兵悍將就更不用多說了。
剩下的,便看齊王了……
“娘……我好餓……”
“乖……馬上就輪到我們了。”
同一時刻,張煌言他們還在飲酒聚會,但山西大同府的卻是餓殍遍野。
乾裂的河床還未被水淹沒,儘管今年大同已經下了幾場雨,但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留不住水。
清晨的大同天氣灰撲撲的,城內的百姓穿著不知道幾年沒有換過的衣服,臉上只有麻木。
他們好似行屍走肉般在城內走動,忙活自己的生計。
那些沒有生存能力的人,則是聚集在城內四周城門的粥棚,乞食一碗白粥來吊命。
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大同新城的麒麟門下便有不下千人。
這一千多饑民,長者還能有破爛的衣服蔽體,那些五六七八歲的娃娃基本就是穿著大人的衣服,連褲子都沒有。
“不是說大同尚能堅持嗎?這叫堅持?”
麒麟門樓內,朱由校看著那群衣不蔽體的饑民,忍不住質問大同知府張名震。
朱由檢帶著陸文昭站在一旁,沒有出聲。
對此,大同知府張名震也坦然的作揖解釋:“萬歲,這已經是極好的局面了。”
張名震的回答有些大膽,對於容不得自己“治下盛世”出現汙點的朱由校來說,如果張名震說不出什麼所以然,那被髮配恐怕已經是板上定釘的事情了。
“萬歲,大同是全山西最為乾旱的地方,既無大江,也無大河,些許微末河流根本養不活幾十萬百姓。”
“臣說尚能堅持,是因為眼下的山西糧食充足,只要耐心等著旱情退去,那百姓立馬就能安居樂業。”
“萬歲作為天下之主,想讓百姓吃飽穿暖是人之常情,可大同府的條件就這樣。”
“眼下國朝積欠的銀兩不在少數,大同百姓能有稠粥喝,已經是萬幸了,著實不敢再對朝廷新增負擔。”
“況且,即便朝廷撥來銀兩,眼下大旱尚在,即便發來銀子也不夠買東西,不如運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