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之中肯定要有宗室,但不能佔據絕對席位,不然齊國的統治終歸還是以宗室利益為主,很容易出現魚肉百姓的政策。
六個席位的內閣,宗室佔兩個,工人佔兩個,農民佔兩個,皇帝有決策權,這就足夠應對未來百年了。
至於士大夫和地主豪強?朱由檢不宰了他們算他心善。
想到這裡,朱由檢眯了眯眼睛。
齊國計程車紳豪強很簡單,反倒是大明計程車紳豪強難對付。
對於怎麼對付大明的豪強士紳,歷史上已經給了朱由檢答桉。
其中最值得借鑑的就是西漢的徙陵制度。
徙陵制度是漢高祖劉邦時期的一種“有效選擇”。
漢初劉邦建立西漢時定都於關中,由於當時關中人口因戰亂而稀少,因此劉邦聽從劉敬的建議,下令將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
這些人遷移過來之後,不能隨意安置,不然一不小心就是下一個動亂之源。
為了妥善安置這些人,劉邦下令將他們全部安置到長陵(劉邦的陵墓),並在長陵附近修建長陵縣邑,供遷徒者居住,此即為陵邑制度的來由。
劉邦將這些強宗豪傑遷移過來不僅避免了他們的造反,也避免了他們對土地的兼併,自然也杜絕了地主豪強的坐大。
這些豪強地主好不容易透過兼併土地、賄賂官員等手段坐強坐大,結果隨著帝王的一道詔令不得不放棄辛苦攢下的基業前往帝王陵附近居住。
這種政策,無形中緩解了地方上的階級矛盾,是以此後的後來的西漢皇帝,都會修建陵邑來安置這些遷移過來的“富豪”。
如此利於統治的陵邑制度不僅擔負著“強本弱枝”和“防禦匈奴”兩大任務,也擔負著緩和階級矛盾,阻止地主豪強坐大,加強中央集權的任務。
可見邑陵制對於漢朝初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和必要的。
不過,作為特殊時期、特殊環境、特殊背景下產生的徙陵制度之所以沒有得到傳承,原因是其種存在著很多的弊端。
對於一個朝代、一個國家來說,穩定的環境才是基礎,百姓遷徙本就不是一個適合長期使用的政策,何況是這麼大數量的徙民。
對於西漢初期的情況來說,利用移民填充關中的人數可以做到更好的防禦,但是這個方法卻不適用於之後的每個時期。
陵邑制算是把全國的土地矛盾透過遷移人口轉嫁到關中來,藉助皇帝的私產與權威進行調控。
但是隨著王朝人口的暴漲,田地價格的劇增,糧食產品的短缺,最後這個制度在關中都沒有辦法繼續維持下去了,廢除它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這麼看來,徙陵制度的弊端並不少,可這個弊端是對於土地兼併下的大一統王朝來說,而不是大明這樣的宗藩體系。
大明的藩王有多少?
三十二個……
郡王呢?
眼下已經有一百九十七個了。
每個藩王代表一個府,每個郡王代表一個縣。
現在藩王和郡王都已經外遷,那如果大明的徙陵制度不是針對皇帝,而是針對藩王呢?
藩王和郡王修建陵墓,遷移封地計程車紳豪強前往藩國為藩王、郡王守陵,這樣會發生什麼?
只需要一道詔令,大明近三成士紳豪強恐怕就要被遷移海外。
如果再把江南的吳王和越王給確立,然後把他們的藩地分遠,那江南計程車紳豪強恐怕也只得去邊塞為藩王拱衛疆土了。
“承恩……”
“奴婢在……”
朱由檢忽的開口,王承恩躬身應了下來,對此,抱著朱慈烺的朱由檢也笑道:
“你有沒有覺得,我那兩個大侄子的永王和定王不太好聽?不如……換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