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彭彭——”
五月末的尾巴,隨著一艘艘船隻駛入京門港,港口的禮炮也開始鳴炮表示歡迎。
這是下西洋艦隊環球之行的第十九個月,在歷經十九個月的航行,他們總算抵達了他們需要訪問的最後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也就是目前引起大明朝野議論的齊國。
當艦隊駛入京門港,入眼可見的便是一艘艘停泊在京門港的貨船。
船隻數量龐大,而原因是今天齊國迎來了第三支移民船隊。
從三月開始,大明向齊國遷移的移民陸續抵達。
移民不是一起出發的,而是以二十艘船一萬人為規模進行遷移。
如今已經是齊國接受的第三批移民,而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則是西京城所在的京兆府盆地。
從天啟十二年算起,齊國已經被開發了七年的時間。
七年時間裡,齊國的發展雖然比起大明不算快,但如果要論人均,那可以說遠遠強於大明。
三萬移民,按照移民前的規矩,應該是每戶百畝,每人二十畝熟地。
不過,當他們來到這裡後,金鉉並沒有那麼安排,而是在上疏的同時,給予了他們每人二十畝的國民熟地和八十畝生地。
他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朱由檢讓金鉉開發成山府,因此除去必要的拖拉機外,其它拖拉機都在四月的時候被調往了成山府的邊緣平原地帶。
齊國眼下有拖拉機四萬五千餘臺,除去必要的五千臺,其餘拖拉機都被送往了成山府,不僅如此,原本負責開墾京兆府盆地的勞改工也被派往當地。
因此,眼下京兆府盆地的二百餘萬畝耕地在入春播種之後,便只有當地的八萬土人國民負責照顧。
齊國對土人國民的待遇是每人五畝熟地,九十五畝生地,而他們大多已經接受了七年的語言普及教育。
目前來說,他們雖然不能流利的說官話,但最少能說出來,並且能聽懂,也會書寫漢字。
京兆府的土民如此,北邊安陵府和平陵府的也是如此。
齊國的熟地僅有二百六十餘萬畝,生地卻數之不盡,用之不竭。
給國民和土民發生地,可以積極的刺激他們開墾生地,對齊國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噔……”
當船隻靠岸,大明海軍計程車卒們也紛紛下船,不過在這裡,他們差點覺得自己已經回到大明。
熟悉的混凝土港口,熟悉的大片明制建築,還有熟悉的漢人面孔,熟悉的官話……
那熱鬧的場景,差點讓眾人以為自己來到了大明江南之地一個小海港。
之所以要冠以‘小’字,是因為這裡的漢人相比大明太少了。
可即便如此,齊國也是他們這一路所經過諸多藩國、外國以來,漢人最多的一個國家。
不過稍稍發力,齊國眼下的漢人人口算上駐軍,便已經達到了四萬餘人。
單西京城便有三萬六千多漢人在此生活,金鉉為他們準備好了江北家鄉一帶風格的房屋,所有移民都沒有水土不服和遠走海外的感覺。
大片森林被砍伐,讓齊國西京城得到的是大片的建築材料。
對於山脈的樹木他禁止砍伐,對於盆地裡的樹木他適當保留。
十幾萬瀛洲勞改工,實際上已經把西京城南北幾十裡的樹木清空,僅僅留下幾處沿河樹林。
這些地方,僅有不到三分之一被開墾為耕地,至於其它三分之一的地方已經被清理了樹樁和樹根。
齊國百姓要做的就是把它們焚燬的同時,將地裡的石頭清理出來,然後用今年及以後運抵齊國的拖拉機開墾它們為田地。
把被砍伐了木頭的地方開墾為耕地後,齊國的耕地面積能達到六百多萬畝。
不過這點耕地面積,相比於京兆府盆地那可開發的七千萬畝盆地平原來說根本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