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尼德蘭狹小的疆域和稀少的人口來說,它能從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帝國中獨立,並一度取得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
創造這個奇蹟的直接原因之一,正是尼德蘭改革了本國的公債體制融資的效率與能力差異。
尼德蘭的公債體制的績效遠優於西班牙,強大的資金籌集能力為其戰勝西班牙提供了關鍵的軍事優勢。
在與西班牙進行的八十年獨立戰爭期間,尼德蘭的財政收入在主體稅收收入之外,最重要的補充來源即是以年金和短期債券為主要形式的公共債務。
1568年,尼德蘭的戰爭預算為290萬盾(約82萬兩)。
但到了1621年,天啟元年,它的戰爭軍費已經達到了2200萬盾(628萬兩)。
處於獨立中的尼德蘭一共有七省,其中尼德蘭和澤蘭兩省提供了全部經費的70%,而尼德蘭一省又佔了58%。
即便後來明軍連續拿下了南洋、印度、東、南利未亞地區,但尼德蘭的戰爭預算依舊高達1400萬盾(400萬兩)。
能以120萬人口創造出每年這麼多支出,不是因為荷蘭在海外賺取了多少金銀,而是因為他們已經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起融資手段了。
尼德蘭從1600年開始向資本市場融資,到如今全國的公債高達1.25億盾(約3571萬兩)。
儘管在戰爭期間,尼德蘭共和國的公債餘額激增,但是尼德蘭國家信用令諾取得了許多投資人的充分信任和青睞。
由此、尼德蘭可以以當時較低的成本持續地籌集到戰爭資金。
不過,眼下的尼德蘭在去年剛剛經歷“鬱金香泡沫破裂危機”,下次公債即便能接到不少資金,但是否有能力面對幾乎無敵的大明海軍,黎塞留不敢肯定。
尼德蘭的獨立戰爭已經持續了七十年,這期間就連西班牙這樣的“日不落帝國”都因為無力支付債務利息而宣佈破產四次。
反觀尼德蘭,它們一直咬牙堅持,所以才能不斷融資成功。
不過,融資是需要資本的,尼德蘭的資本是其海上近一萬五千艘武裝商船。
這些商船最大的貿易物件,實際上還是大明。
如果尼德蘭和大明開戰,那佔據尼德蘭財政收入二分之一的外貿收入就要經歷腰斬,尼德蘭將損失400餘萬盾的財政收入。
這也是為什麼大明向西班牙、荷蘭多次提出購買殖民地,但僅僅遭到拒絕,而不是遭到軍事手段的原因。
說白了,軍事上打不過,經濟上還十分依賴大明。
西班牙和尼德蘭要反抗大明,那就是自己把自己往火坑推。
十六世紀就已經發展起來的全球貿易在大明的主動下,如今已經到達了一百年後的貿易量和貿易額。
不同的是,歷史上的十八世紀初貿易是歐洲與新大陸,而眼下是亞歐非三州板塊。
黎塞留不知道未來的事情,但他可以看得出,大明對於美洲的渴望比誰都強烈。
“如果大明的目標是新大陸,那大明在新大陸的事情上是不可能做出妥協的。”
“只要大明不做出妥協,那妥協的只能是各國,畢竟他們在新大陸的兵力太少了。”
“我們在新大陸計程車兵和移民只有不到九百人,英格蘭王國只有幾百人和一千多移民,尼德蘭在經歷遠東殖民地被奪,大力開發新大陸後,新大陸上的軍民也不過六千餘人。”
“至於瑞典、丹麥等國的軍民更少,只有幾百人。”
“從形式來看,在新大陸最多人口的恰好是西班牙,足足擁有二十五萬人口,其中軍隊就達到了一萬餘人。”
“這些人口和軍隊是大明拿下新大陸的最大障礙,因此這也是大明上次來訪歐洲,主要訪問費利佩四世的原因。”
“其它各國還可以移民,出賣殖民地,但西班牙不可能。”
“新大陸的移民,是他們花費了上百年的力氣,只有陷入絕境,不然他們不會撤出。”
“這點,就是大明和西班牙在美洲上最大的矛盾。”
“不過,這個矛盾卻可以透過武力來化解,而這也是我們的機會。”
說著,黎塞留繼續解釋道:“西班牙和尼德蘭的貿易伙伴是大明,對於大明來說也一樣。”
“這也是大明上次明明已經帶領一萬多軍隊遠赴歐洲,但卻沒有對新大陸動手的原因。”
“可如果我們和英格蘭、瑞典等國能聯合拋棄殖民地,然後搶奪大明對西班牙的貿易額,那西班牙將會在新大陸被孤立。”
“得到大明對西班牙的貿易量,我們的財政可以增長,西班牙的財政卻會下降,並且一旦大明和西班牙的矛盾無法調和,那最後只能走向戰爭。”
“只要大明對西班牙的貿易額有人承接,那大明就可以對西班牙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