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潔畢恭畢敬的行禮,朱由檢聞言卻笑了笑,扶著她坐在了自己的一旁。
“我要吃湯圓!”
“我也要!”
“給我留一碗!”
四小隻聽說有湯圓,連忙起身接過湯圓,端著湯圓吃得滿口香甜。
周素潔和朱由檢也端著湯圓享用,不過二人都看著車窗外不斷倒退的風景。
每個時辰行駛八十里的速度並不算快,但火車的平穩和玻璃窗給人提供了觀賞風景的機會。
火車在前往張家口的曠野上緩慢行駛,朱由檢和周素潔坐在窗邊,眼中是無窮無盡的山。
從天啟四年命令禁止大批砍伐樹木,並且將一些需要打板子、鞭撻的刑罰換成種樹後,大明北疆開始出現一些稀疏的樹木和小樹林。
這樣的景象,從北虜被徹底驅趕到漠北後變得更多。
許許多多的城池都在光禿禿的城外種上許多小樹苗,只是可惜由於這持續近十年的大旱,許多小樹苗種下後根本無法存活。
當然,那是山西和陝西,宣府相比較這兩地來說,稍微還是比較“潮溼”的。
從燕山引下的水被儲存在了水庫裡,並根據當地情況時不時加大水流來保障當地百姓用水。
曾經光禿禿的河道兩側也長起了一些細小的小樹,遠處的一些山丘上更是因為一場春雨而長出了綠色的野草。
北方的氣候從漢代開始,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基本上都處於綠植不斷退化的時期,但在眼下,朱由檢將綠植穩定在了宣府一帶。
近代還是沙地的塞罕壩,在這個時代還是草肥水美的草原,宣府經過恢復後,也與塞罕壩差不多。
不過,這並非在說大明的種樹很成功,成功到已經征服沙塵暴,而是宣府、燕山的植樹造林讓京城遭遇風沙的可能變得更小了。
後世許多已經成為沙地的地方,在這個時代還是一片草原,
“爹,您說在這裡種樹,京城就不會有沙塵暴的事情是真的嗎?”
朱慈烺端著湯圓一邊吃一邊好奇詢問,這引得其它人也看向了朱由檢。
對此,朱由檢笑著解釋起來了沙漠和沙地、草原、樹林的關係,並引經據典的說明了北京沙塵暴由來的時間。
簡單來說,北京城最早遭遇沙塵暴的時間是金國的貞元三年四月,也就是公元1155年5月前後。
當時的河北北部地區進入了一種“昏霧四塞,日無光”的狀態,一共持續了十七天之久。
在這之前,河北北部並沒有遭遇過什麼沙塵暴,而在這之後,沙塵暴雖然時有出現,但也並不頻繁。
只是進入元朝後,由於元朝在建設元大都時對北京周邊地區森林的瘋狂消耗,因此北京周邊地區森林植被髮生明顯轉折,數量驟減。
這樣的消耗持續到了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從這個時候開始,北京地區開始經歷每隔幾年就有一次沙塵暴的苦楚。
這樣的現象,一直到了洪武年間明朝收復北方,並且在關外建立軍事衛所才得以遏制。
然而到了朱棣時期,由於北京皇宮的營造,致使京城周邊樹木再次遭遇打擊,而北京城的沙塵暴也由此較之金、元兩代更加嚴重。
朱棣之後,明朝的皇帝們繼續大興土木,而這其中砍伐最為瘋狂的兩個皇帝便是嘉靖和萬曆。
僅嘉靖一人,便從雲貴等地運來了不下三萬根大楠木。
作為主料的大楠木都需要三萬根,那作為常規木料的其它樹木更不用多說,因此京城周邊的樹木驟減到出城十餘里都見不到一片樹林。
權力無節制的取用帶來的瘋狂砍伐,甚至還影響到了明朝的邊防安全。
隆慶年間,大臣龐尚鵬便上奏說,北京周邊的薊州和昌平一帶因為嘉靖年間無節制砍伐導致“蹊徑日通,險隘日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