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只是一個開始,從天啟十九年開始,每年將會由數萬與他們一樣學識的人湧入軍備院。
屆時,軍備院的翰林學士質量將會進一步提升,各地工廠也會湧入一批批的理科工人。
“火藥的研究遲遲沒有進展,火炮倒是經過研究後,大致能將射程提升到六里,更進一步就需要火藥的支援了。”
面對朱由檢的詢問,王徵先是回答了第一個問題,緊接著又帶著朱由檢走到了一系列掛著“農業機械”的牌子面前。
牌子背後是五六種朱由檢不認識的機器,對此王徵則是解釋道:
“這上面的有殿下所說的傳送帶,傳動式收割、播種機、施肥機。”
“這些機械基本都是依靠蒸汽機和牲畜,但卻可以提高百姓種植的效率,尤其是畜力的各種機械,比起蒸汽式的機械,它們更便宜皮實,對百姓的作用更大。”
王徵給朱由檢一件件的介紹著所有機械,不管是人力的,還是畜力的,或者是蒸汽動力的。
總之朱由檢停下來就是,這些機械可以提高百姓的生產效率,例如畜力搖臂收割機。
只需要一頭耕牛或挽馬,就能就能把人為割倒的禾稈集放成堆,節省了農民許多時間。
看完這些,朱由檢走到了軍用展示檯面前,在這裡擺放著蒸汽裝甲車,蒸汽軍艦,搖桿式機槍,天啟十一式步槍,和後世差不多的木柄手榴彈,以及手槍。
這些東西都是正在研究中,或者只有外貌的模型,真正能用的只有天啟十一式步槍。
“這些東西,大概什麼時候能一一實現?”
朱由檢看著巴掌大小的蒸汽裝甲車和軍艦,拿著把玩了一下。
對於他的問題,王徵無法回答,只能找來了軍工院的翰林學士回答。
總的來說,目前最有可能實現的是手槍,其次是搖桿式機槍,再然後才是木柄手榴彈。
蒸汽鐵甲艦需要的焊接技術,目前大明還達不到,只有發展出電力,使用電焊才能達到這個標準,但電力這個詞,距離眼下的大明過於遙遠。
至於蒸汽裝甲車,理論上可以實現,但成本太高,而且明軍已經擁有火器迭代的能力,目前不太需要它。
只有內燃機出現之後,它才有研究量產的需求。
這些東西,都是大明未來五十年需要研究的物件,五十年後,那就是西元1685年。
想到這遙遠的時間線,朱由檢甚至都不敢確定自己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
他放下了手裡的東西,轉身走出了展示館,王徵準備送送他,不過卻被朱由檢攔住了。
“你們繼續研究你們的吧,軍備院的一百萬兩研究經費,我會讓戶部撥發的。”
說完,朱由檢帶著守在門口的陸文昭離開了軍備院。
等他們走出軍備院城門,上了馬車之後,陸文昭也拿出了一份奏疏遞給朱由檢:
“殿下,這是剛才戶部讓人送來的關外四省文冊匯總。”
“情況比之前討論的要好些,四省今年糧秣總產是遼東二千六百餘萬石,漠東二百八十餘萬石,東海三百四十餘萬石,北山三十八萬石。”
“除了這些,還有牧民們的二百八十多萬只羊,三十餘萬馬匹和二十餘萬耕牛。”
“按照要求,四省田賦糧是三百二十七萬石,二十八萬只羊,三萬四千餘匹挽馬、駑馬和兩萬餘頭耕牛。”
陸文昭在解釋,朱由檢也在翻閱,等他們一個說完,一個看完,朱由檢也合上了奏疏詢問道:
“官場的牧場出產多少耕牛馬匹和羊群?”
“軍馬約四十萬匹,駑馬六十餘萬匹,挽馬約一百四十餘萬匹,耕牛一百九十萬餘頭,羊群約一千五百餘萬隻。”
陸文昭的回應很快,這是因為朱由檢出發前就讓他去官場詢問過了。
大明的官場,從天啟十一年平定東北之後,重心就開始放到了畜牧業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