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院子都是青磚灰瓦的建築風格,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的結構,整體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質結構為主。
仔細看去,所有的院子又都有青磚院牆,灰色大瓦,以及木工凋梁畫棟的凋刻技藝。
這樣的院子,若是放在江西、湖廣一帶,恐怕沒有二三十兩銀子,肯是弄不下來的,但在麓川之地,只需要十兩銀子不到,便能得到這樣一座佔地四分的小院。
不提別的,在這麓川之地,人工可謂極其便宜。
儘管洪承疇給麓川百姓也發了土地,但相比漢家移民,他們的土地並不算多,只能勉強養活自己。
因此,為了補充一些肉食和生活所需的布匹、油鹽,大部分麓川男丁只能四處尋覓散工。
水泥場、磚廠、瓦場、石料場、礦場、工地……
這些都是他們爭破頭的地方,哪怕每個工廠的工錢只有每日八文,但他們還是爭先搶後的湧入。
大量的便宜人工,導致了各種物資價格驟降。
在大明,一文錢最多能買到三塊青磚,或者十片灰瓦。
然而在麓川,一文錢能買到十塊青磚,或者三十片灰瓦。
至於木料就更便宜了,經過炮製的木料,大多在十文錢一方,蓋個屋子也頂多用十幾方木料罷了。
麓川之民的手藝不行,但有眼光的漢人工匠會把自己的土地租給別人種,自己帶著十幾個麓川男丁充當鄉里的工隊,各處為人修建房屋。
精巧的活計,工匠自己上,而砌磚、攪拌三合土、搭建主體和一些只用蠻力的事情,則是麓川男丁上。
如此一來,鄉間的房屋價格也能降下來。
不過,僅僅人工和材料便宜沒用,最主要的還得是百姓有錢。
麓川雖然沒有蠲免政策,但架不住百姓手裡的田多。
移民過來的漢人,哪怕是一個老光棍也能按照政策分到二十畝田地,二十畝田地,以麓川的糧價和畝產,每年可以為移民帶來七八兩銀子的收益。
單個人或許還需要辛苦兩年,但如果是夫妻、乃至全家遷移的那種家庭,他們來到麓川第一年的收入就能蓋起一座三進三出的院子,並且還能剩下不少銀子。
“今年看樣子是收不完了,得僱幾個麓川幫工才行。”
“僱一個一天多少文?”
“差不多是七文,但是得管飯,不管飯就是十文。”
“那倒是挺便宜。”
移民之間的閒聊還在繼續,而秋收的糧食也在一筆筆的送往皇店。
大部分糧食都被皇店採買後運往了北方的隴川,不出意外,這些糧食會運往雲南,然後運抵長江邊的碼頭,順長江直下,輸送至江南地區。
這些輸送出去的糧食,也代表了洪承疇在麓川的功績,因此,他自然是要多關注關注的。
】
“今歲共收入田賦五百六十九萬四千三百餘石,皇店共購糧三千三百二十七萬石,花費八百三十一萬七千餘兩現銀。”
“截留兩千萬石於麓川皇店售賣,預計售出六百萬兩,虧損二百三十一萬七千餘兩。”
“一千三百萬石分兩批,第一批八百萬石,與田賦糧一同售往江南,損耗約三成,除去虧損後獲利約四百萬兩。”
“第二批五百萬石送往印度廝當,損耗約一成,獲利約二百萬兩。”
“兩者合計,今歲麓川衙門田賦糧折色後歲入二百六十萬兩,皇店歲入三百四十萬兩。”
冬月十五,當麓川的賦稅全部收上來後,麓川皇店總管徐朝正在和洪承疇議事。
二人坐在了孟緬府麓川縣中的布政司衙門內,一左一右坐在主位談著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