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川之民,按照人均三畝發放土地,若是學會官話,則再分田二畝。”
“至於移民,還是按照之前的遷移政策進行。”
朱由檢大抵定下了政策,按照他的政策,今年的分地裡,麓川的六百六十多萬百姓可以得到近兩千萬畝耕地。
如果他們學會大明的官話,那將持有三千三百多萬畝。
這麼看來,即便麓川之民學不會官話,留給大明移民的也只有一千八百多畝耕地。歳
他們如果學會,那留給大明移民的就只有五百多萬畝耕地。
以大明一人遷移分地二十畝的政策,前者還能支撐遷移九十幾萬人,後者就只能支撐二十幾萬人了。
因此,當朱由檢開口後,袁可立就皺眉作揖:“殿下,是否給麓川之民太多了?”
“要想麓川安穩,只能如此,況且你們別忘記,國朝的工業……”朱由檢抿了一口茶。
他這話讓眾人想起了京城外的拖拉機田地,雖然他們都見識到了拖拉機的好處,但他們也瞭解到了拖拉機的產量和價格問題。
聽著朱由檢這話的意思,是要把拖拉機用在麓川?
一想到昂貴的拖拉機要用在麓川,顧秉謙、周延儒、溫體仁等三人就不免肉疼。歳
“敢問殿下……拖拉機等物,眼下可年產幾何?何時可以作用在國朝?”
溫體仁作為工部尚書,由他詢問這機密的事情再適合不過。
實際上,京中五品以上官員都知道,朱由檢在不斷的向齊國送蒸汽機和拖拉機。
天津的港口,幾乎每隔幾天都由軍備院的船隻出發,目的地不言而喻。
因此,官員們在得知了拖拉機的好處後,都在想朱由檢什麼時候才會把拖拉機留下開發大明。
拖拉機的操作人數他們已經知道,齊國的軍民數量他們也知道,所以只需要知道工業的產量,就能推算出齊國什麼時候能自給自足。
齊國一旦能自給自足,那新一輪的遷移就開始了。歳
這麼看,大明對齊國的支援,似乎遠遠不會停下,所以他們自然要旁敲側擊。
他們的心思,朱由檢十分清楚,但他沒有遮掩,而是直接說道:
“國朝的拖拉機,眼下已經年產五千餘臺,到年底會達到六千臺,六年後會達到三萬臺以上。”
“至於拖拉機何時作用於國朝,這便要看新政的頒佈了。”
新政……
扯來扯去,還是扯不出這兩個字。
朱由檢之所以說這兩個字的原因,顧秉謙他們比誰都清楚。歳
新政的“攤丁入畝,齊民編戶,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這些政策都在推進,但推進速度卻很慢。
按照這個速度,恐怕地方官員士紳會踩著紅線來完成新政的推行。
新政的全國推行晚一年,他們就少交一年賦稅,不僅如此,他們還有許多手段等著施展。
這些動作,恐怕朱由檢早就注意到了,因此他遲遲沒有推進拖拉機入戶的跡象。
朱由檢現在突然說新政,那就是赤裸裸的威脅顧秉謙他們了。
知道了拖拉機的好處後,他不信顧秉謙他們身後的那些士紳豪強可以忍住。
既然忍不住,又對付不了自己,那就老老實實的聽話,把新政頒佈下去。歳
如果不頒佈,想繼續拖著,那洪承疇和孫傳庭就可以入閣了。
這兩人入閣,那士紳豪強們在朝廷就徹底沒有了話語權,因為他們兩人背後的勢力是武將。
想到這裡,顧秉謙等人都臉色不好看,而朱由檢還在自顧自的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