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我也支援打!”
“我們可以拉上主域、哲域和羌塘,以及西邊的古格,拉達克、亞澤一起來擊敗大明。”闌
“他們的軍隊雖然有將近四萬人,但我們也不是什麼都沒有。”
“對!發動足夠多的奴隸,我們可以拉出十幾萬人!”
貴族們為了自己利益和特權,在不瞭解明軍的情況下就開始慫恿起了彭措南嘉,但彭措南嘉沒有被他們慫恿而衝昏頭腦,反而說道:
“明軍使用可以速射的火銃,按照僧人們的話,他們能在十個呼吸裡射擊三次。”
“加上他們攜帶了火炮,我們如果要和他們打,就必須做好損失慘重的準備。”
彭措南嘉在給貴族們做心理建設,但貴族們聽後不僅沒有膽怯反而針對明軍的速射槍想起了應對的方法。
“我們可以用犛牛群開開陣,我就不信四十幾萬犛牛衝不開明軍的車陣。”闌
藏地的一些貴族,尤其是靠近藏北的貴族,他們的父輩曾經聽從過明朝的號召去青海作戰,因此知道明軍對付騎兵主要以車陣為主。
因此,他們故作聰明的以為現在的明軍也是靠車陣和火炮、火槍來作戰,渾然不知道後膛槍的恐怖。
“強巴,你讓人去通知各地的貴族們,就說大明要吞併整個烏斯藏,釋放所有奴隸,讓貴族們都準備起來。”
“三月十五,我希望能在喇薩看到他們的軍隊。”
“是!”
彭措南嘉最終還是決定要用武力來捍衛自己的利益,他的決定也得到了所有貴族的支援。
不過貴族們的利益難以割捨,但寺廟卻沒有那麼多利益。闌
“我們可以聽從“文殊菩薩”的號召,遷移去河西和西寧,雲南,不過我們得弄清楚,文殊菩薩到底支援哪一派。”
在彭措南嘉和貴族們決定出兵的時候,烏斯藏的僧人們也在布達拉宮討論起了是否要臣服大明。
對於這群烏斯藏的僧人來說,他們還是比較歡迎大明入藏的,畢竟對於信奉藏傳佛教的僧人和信徒而言,明朝皇帝的“文殊菩薩”形象不僅存在於明初時期,而是一直延續到王朝統治的末期的。
去年年初,藏地的許多僧人還前往了京城朝拜朱由校,朝拜他們心中的文殊菩薩。
也因為藏地的僧人經常往來藏地和大明,因此他們能夠清楚的感覺到,大明比起以前要更加強盛,烏斯藏根本不可能是大明的對手。
在大部分僧人看來,明軍進軍烏斯藏,主要是和貴族們爭奪利益,因為孫傳庭給出的條件中,並沒有限制藏地的傳教。
不僅如此,孫傳庭反而鼓勵他們前往西域傳教,不過他們需要改一改教義。闌
具體怎麼改,孫傳庭沒有說,僧人們也沒有底。
不過既然知道大明無法戰勝,那臣服是肯定的事情。
現在他們比較關心的,是大明到底支援烏斯藏佛教中的哪一派。
要知道,藏傳佛教發展過程中先後出現了寧瑪、噶舉、薩迦、覺囊、格魯等分支。
從明初到明末,薩迦、噶舉和格魯是三個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教派,三教派的宗教首領或代理人都受到了大明朝廷的敕封。
對於明代的藏地佛教來說,獲得大明的支援和認可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情,畢竟他們給信徒一直洗腦“大明皇帝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他們也得自圓其說才行。
另外就是隻有大明朝廷支援的派系才能獲得入朝貿易的資格,這個資格是關乎一個教派是否興盛的關鍵。闌
喇薩的僧人都是噶舉派中的噶瑪派,但是萬曆三十七年,神宗皇帝革除了烏思藏大乘法王、大寶法王、護教王、長河西、董卜韓胡等八番的入貢資格,只許闡教王、輔教王入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