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這些人,朱由檢倒是並不擔心,他此刻正在帶著眾多文官走向前方,而前方出現的,是一個由數百臺拖拉機組成的巨大試耕田。
“這裡有六百臺拖拉機,需要三人操控,每臺拖拉機每日可耕地二十畝,耗費千斤煤炭、二千斤水,如果用來開墾……”
遠處,拖拉機“哐哧哐哧”的聲音不斷響起,這些拖拉機被擺在道路上,連線著一根根鐵索,一個人負責調整拖拉機的馬力,兩個人使用犁來耕地。
這樣看上去有些危險,不過只要馬力控制得當,哪怕鐵索斷了,也不會傷害到人。
由於拖拉機需要擺在平整的道路上,因此許多大臣都從這個四四方方的機器旁邊走過,驚詫的望著它,尤其是得知它一天能耕地二十畝後。闌
一天耕地二十畝代表的是什麼不用多說,千斤煤炭以現在的煤炭價格,也就一兩銀子罷了,而水基本不用錢。
也就是說一臺拖拉機如果用來單純耕地,刨除購買它的成本,它只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就能耕三百畝地。
半個月的時間,也不過十五兩銀子罷了,而只要它把最難的耕地事情給解決,那剩下的播種工作,只需要不到百人,就能在幾天內種完三百畝地。
之後的管理更是輕鬆,曾經需要最少六十個人才能管好的土地,現在恐怕只需要十個人就能維護。
對於許多士紳和地主階級的官員來說,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成本問題。
三百畝地需要租給六十戶人家,每年從收成裡拿出五成給這六十戶佃農。
南方的三百畝地,正常來說最少有五百石米,五成也就是二百五十石,最少一百二十兩銀子。闌
按照春季、冬季兩次耕地來看,這玩意一個月的成本也就三十兩銀子,後續僱傭十個人管理三百畝地,哪怕每個人每年工錢是三兩,也不過三十兩銀子。
前後加起來就是六十兩銀子,也就是說刨除買機器的錢,一旦有了一臺機器,士紳們就可以每年省下最少六十兩銀子。
這麼一想,許多官員的心裡都知道了拖拉機的重要性,而一名官員更是對朱由檢作揖道:
“殿下,若真是如此,國朝必須推廣此物,以此減輕百姓負擔。”
這名官員站出來一說,所有人紛紛精神了起來,但朱由檢卻瞥了他一眼,懶得和他廢話。
他徑直從官員身邊走過,這讓這名官員尷尬無比,而一些燕山官員也藉此嘲諷:
“恐怕減輕的不是百姓的負擔吧?劉員外郎……”闌
“呵呵呵……”
燕山官員嘲笑他的心思,而朱由檢的態度更是讓許多官員臉上火辣辣的疼,心裡止不住的難受。
“殿下,此物若是作用關內,恐怕數千萬佃農都得化作流民。”
戶部的董應舉對朱由檢作揖,說出了朱由檢不想在關內推廣拖拉機的原因。
說白了,地主豪強可比資本家兇勐多了,這就好比奴隸制比封建制,要說進步肯定是封建制,因為奴隸制是明目張膽的把人當做牲畜,封建制還會掩蓋一下。
在不同的社會制度裡,更替是歷史的潮流。
世界上,最貧窮的、時間最長的制度是原始社會的家族公有制,之後依次是奴隸制和封建制、資本制,最後是共產制。闌
家族公有制度,所有東西都是頭人的,包括部落裡的所有人,戰敗的部落就是被殺,沒有別的路可選。
到了奴隸制,雖然東西還是領主的,但這時的制度已經開始保留戰敗的俘虜,貴族出現,而貴族不會把戰敗的人全部處死,而是給他們活命的機會,做奴隸。
超越了原始氏族的貴族們手握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讓農民依附於土地。
之後,封建制出現,崛起的官僚打倒貴族,國家不再分為國民和奴隸,奴隸開始被慢慢廢除,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但依舊是壓迫。
明清是典型的封建制國家,並且比起秦漢唐宋的體制要更為健全,所以也號稱是封建制度最健全的時期。
不過,在明清還在玩封建制度的時候,西方的資本制崛起。
資本制相比封建制,它打破地域限制引入了公民權,私有制,鼓吹資本無國界,但不管怎麼說,在資本主義下,平民有了自己的聲音,哪怕很微弱。闌
至於最後的共產制,這是超越國家和人民的概念,強調了集合自然權和自然人,以“平等”來打破私有制的侷限,賦予民主、自由於每個人。
這些制度是連貫的,真正的封建主義最後會走向資本制,真正的資本制也會走向共產制,而共產制後面是什麼,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知道。
大明有著封建制的侷限,那就是大部分士紳豪強都盯著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而不去創造新的生產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