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做的不錯。”朱由檢難得誇讚,但畢自嚴卻嚴肅著說道:
“殿下,雖說有百姓北遷,但按照朝廷的政策,這三萬兩千戶需要發耕牛……”
朱由檢以為畢自嚴是來報喜的,卻不想畢自嚴沒變,依舊是來要東西的。
“我會讓御馬監調給你的。”朱由檢答應了下來。
“另外殿下……”畢自嚴在朱由檢這裡不敢玩弄什麼心思,或者說在朱由檢這裡,他往往是有話直說:
“北直隸和遼東的糧食供應泰寧府,瀛洲和湖廣的糧食供應遼東,這本沒有問題……”
“只是如此一來,北直隸市面上的糧食便不夠了。”
“下官本想透過山東運糧支援北直隸,但山東今年糧食並不充足。”
話說三分,畢自嚴沒有繼續說,而這也代表大明已經沒有可以抽調糧食的省份了。
朱由檢指定的“南糧北調”政策,都是在保證糧食省份糧價穩定的前提下,朝廷才進行北調政策。
山東雖然經過多次清查、遷移,但由於南直隸人口的湧入,導致山東的人口數量依舊有八百多萬人,而耕地只查出六千八百餘萬畝。
小冰河期降臨,全球氣溫下降,糧食減產。
至眼下,北方糧食畝產已經降低了三成,曾經能一畝兩石半的山東,眼下也只有一石七斗的畝產了。
“山東能支援多少糧食給北直隸?”
朱由檢清楚糧食畝產降低的原因,因此通情達理的向畢自嚴詢問。
“山東百姓自己就需要大概七千萬石米麥,而能輸送給北直隸的只有不到四千萬石。”畢自嚴回應。
“北直隸需要多少糧食?”
朱由檢再次詢問,畢自嚴也再次作揖回答:
“百姓缺口一千九百餘萬石,官場缺口兩千四百萬石,目前尚有兩百萬石缺口。”
“不過想要穩定北直隸的糧價,最少還需要額外輸入一千萬石,因此缺額一千二百萬石……”
畢自嚴說完了話,朱由檢卻為止皺眉。
他倒是沒想到,大旱是熬過去了,但糧食減產的問題卻沒解決。
化肥雖強,但產量有限,只能滿足一省之地,可糧食減產是全球都在發生的事情。
兩三成看似不多,但放在大明全境就很多了。
哪怕只有兩成,大明全境也會消失數億石米麥,這是足夠數千萬人吃一年的糧食數量。
如果不是朱由檢遷移了人口,開拓了上億畝的海外糧倉,那眼下的大明,恐怕已經如歷史一樣,烽煙四起,人口削減了。
“南直隸和浙江、江西三省也缺額一千萬石左右……”
朱由檢剛準備從交趾運糧給北直隸,畢自嚴的話又給了他沉重一擊。
“集交趾、舊港運福建、廣東,再轉運南直隸,浙江,再轉運北上,能否實施?”
朱由檢沉著氣詢問,畢自嚴則是下意識搖頭:
“交趾今歲若是要穩定糧價,便只能運出五百萬石,而云南需調四百萬,交趾便只能出一百萬石。”
“舊港行省內只有呂宋,中山兩府的糧食能支撐運到廣東,可今年廣東大旱,即便要調,也只有三百萬石……”
“兩省合計,只有四百萬石……”
畢自嚴的話讓朱由檢沉默,而畢自嚴自己也沉默了。
實際上,因為沒有辦法畢自嚴才來求助朱由檢,而按照他所想,只有暫時停了北伐之事,才能讓各省平安度過今年。
只可惜,畢自嚴用的是常理的思維,而朱由檢……
“雲南,廣西,貴州,瀛洲,舊港,交趾這六省之糧,若是減停勞改工四分之一的口糧,能盈出多少?”
“這……”畢自嚴愣住了,他沒想到朱由檢會想著減少勞改工的口糧,因此算了算後他才作作揖道:
“六省勞改工六百三十萬,若減少四分之一,大概能盈出八百萬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