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兵壕實際上就是一種作戰的掩體,士兵們可以在散兵壕裡向敵人射擊。
散兵壕的深度,以人能在壕裡行走,而外面看不到為合適。
明軍的散兵壕的尺寸是深六到七尺,寬五到六尺。
但這不是讓人真的挖六七尺深,而是在挖散兵壕的時候,正常情況下只需要挖四尺深就可以了。
因為壕溝裡的泥土也可以建立防禦工事,從溝裡起出的土堆到壕溝前面,就可以形成兩到三尺的斜坡,十分方便明軍士兵為方便射擊。
為了躲避敵人的炮火,明軍還會在散兵壕面朝敵方的一側挖出一些崖孔。
這些崖孔形狀大小由士兵自行決定,但是挖的時候要注意,大小要根據土質的實際情況來,以防止把壕溝挖坍塌。
《燕山軍事》中,要求每一個燕山出身的軍官,都要把散兵壕挖得很長,並且壕溝的形狀也分為蛇行形、鋸齒形、橫牆形等等形狀,但唯獨不能挖成直線形。
這個是很容易理解的,要是敵人從陣地側面進攻,順著壕溝射擊,如果壕溝是直的,那壕溝裡計程車兵就沒有了掩體,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下了。
當然,這還只是諸多壕溝中的一種,除了壕溝怎麼挖外,燕山兵家學府還教授了許多壕溝戰的知識。
這些知識平時用不到,但等到上了戰場,就會成為燕山軍官帶著手下士兵保命的利器。
如眼下般,明軍計程車兵在按照燕山將領要求建立土木工事後,莫臥兒軍隊的炮擊沒有擊殺一個人。
明軍全軍唯一傷到的人,還是因為石彈反彈衝進了崖洞裡,不小心砸到了一個倒黴蛋的尾椎骨。
好在經過兩次卸力,石彈已經沒有了什麼太大的力量,不然就這一下就能讓他下半輩子癱在床上。
眼下只是休息幾天,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
“都督,炮營傳來訊息,火炮第二輪射擊已經準備就緒。”
壕溝下的土木工程下,明軍使用樹葉樹枝隱藏了地下的指揮部,而黃龍此刻正在指揮部和外界露出的那一拳縫隙中,用千里眼不斷打量對岸的戰場。
病癒歸來的朱常清向他彙報,而黃龍想也不想就說道:
“讓戚總兵指揮全軍,除非地方上有兵力突破了敵軍防線,不然不用告訴我。”
戈達瓦里河防線很長,足足兩千餘里。
不過,由於戈達瓦里河的水網十分密佈,所以能突破的地方也並不算多,這也是米爾扎沒有選擇在春季強攻的原因。
只是他才拖到夏天,就被黃龍用海軍拖住了腳步,而眼下漫長的夏季到來,河流量減小,水網退化,能突破的點自然就多了起來。
“這鬼地方的夏季還真是長啊……”
擦了擦額頭的汗水,黃龍乾脆脫下了頭盔,就這樣觀摩起了戰場。
這個時代的南亞,即便在小冰河期,氣溫高達三十度以上的季節依舊長達六個月。
氣溫最高時的六七月,更是能達到三十八九度的氣溫。
也就是黃龍不知道溫度計是什麼,手裡也沒有溫度計,不然他絕對會罵娘。
“定射裝填……方向不變……預備……放!”
“砰砰砰——”
勐烈地炮火聲不斷地在明軍陣地上響起,儘管磅數不如莫臥兒,但明軍的火炮勝在數量的,勝在易鑄造。
莫臥兒的青銅火炮射的遠,威力大,但回爐一次卻需要不少時間和精力,不敢一天打太多輪炮擊。
比較他們,明軍的炮手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愛護火炮”,但凡火炮溫度降下來,他們幹得第一件事,絕對是再來一炮!
打完五百輪,火炮運回大明本土重鑄,這聽上去有些費力,但明軍的火炮數量遠遠不止這一千六百門,有足夠的火炮讓炮兵替換。
之所以沒有把全部火炮拉上來,是因為明軍較為專業的炮兵數量太少。
從天啟七年以來,明軍炮手就是按照一個兵家學府軍官外加四個熟練炮手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