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的話,基本解釋了為什麼沙賈汗不能對南邊增兵的疑惑。
自從明軍和莫臥兒爆發戰爭開始,波斯的薩法維王朝就開始集結重兵在邊境,一副蠢蠢欲動的態勢。
至於薩法維王朝之所以會這麼激進,原因是當初接見徐霞客的那位阿巴斯大帝在去年染病逝世,他的長孫薩非繼位,成為薩法維的“沙阿”。
薩非即位後,立馬就從國內調兵,將部分兵馬陳於坎大哈,不僅為了防止北面的烏茲別克人入侵,也為了展露自己作為“沙阿”的權威。
地方力量發生了變化,沙賈汗只能對西北邊疆增兵,以求穩固。
本來莫臥兒的軍隊數量就只有四十萬整,而國內和邊疆又需要穩定,因此在南邊前後派出了合計十二萬五千軍隊後,莫臥兒便沒有了任何一支機動部隊。
現在要增兵便只能募兵,然而就算募兵,也最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沙賈汗早就派商人刺探過情報,從大明本土抵達印度需要整整六個月的時間,因此必須速戰速決。
當然,該練的兵卻還是得練的。
“命令各地總督各自再招募一萬新兵,各地的火炮廠和火槍廠也大力生產,三個月後我要看到六萬軍隊南下。”
“另外告訴米爾扎,三個月內我要看到他將明國軍隊趕到巴拉爾河南岸!”
沙賈汗對大臣下令,而他口中的巴拉爾河便是從德干高原從北向南的第三條河流。
在戈達瓦里河與巴拉爾河之間的東部沿海平原足足有數千萬畝平原耕地。
丟掉這數千萬畝耕地和一省之地的內陸地區,莫臥兒軍隊能在之後更好的向南推進。
不得不說,沙賈汗的想法很好,但大臣也對當下的時局向他提醒道:
“帕的沙,雖然我們在南方的軍隊更多,但明國軍隊的火炮並不差,數量也並不少。”
“加上波斯人在坎大哈屯兵,說不好什麼時候就會引起戰火,我認為這種時候可以派出使者去拉攏奧斯曼的穆德拉蘇丹,讓奧斯曼出兵攻打波斯來緩解困境。”
“如果奧斯曼願意出兵,那波斯一定會調兵回援,而我們可以把西北的軍隊調往南方,將募集的新兵調往西北。”
大臣給出了一個在時局上很不錯的建議,沙賈汗聽後也覺得十分滿意,不過要拉攏奧斯曼,莫臥兒必須拿出誠意來。
“取六十萬盧比,派一些人為我們說情,就說我願意和穆德拉蘇丹結為同盟。”
沙賈汗給出了誠意,六十萬盧比雖然只折色為二十萬兩白銀,但要知道奧斯曼帝國此時全年財政收入不過一千二百多萬兩白銀。
此時的英國年收入也不過四百多萬兩,西班牙二千五百多萬。
對於除了莫臥兒和大明這種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來說二十萬兩很少,但對於這些國家來說,二十萬兩並不少。
在金銀礦並不多的奧斯曼帝國和通貨膨脹下的歐洲,二十萬兩銀子已經足夠訓練一支六千人的新軍,或者維持一個萬人軍團的軍餉開支了。
儘管在沙賈汗看來,這筆銀子並不算多,但足以讓奧斯曼帝國動心,畢竟打下來的土地是歸他們的。
沙賈汗的指令很快層層下達,裝載六十萬盧比銀幣的船隻在訊息傳達下揚帆起航。
莫臥兒王朝治下的各地總督也開始募集新兵,而南邊戰場上,黃龍也帶著四營兵馬抵達前線。
明、莫兩軍在戈達瓦里河對峙,明軍經過戰鬥減員,在三月末依舊保持著四萬八千人的軍隊,持有三萬五千燧發槍和三百門燕山十斤火炮,五百二十五門五斤炮。
米爾扎麾下的莫臥兒軍隊雖然也遭遇了戰鬥減員,但總人數一直保持在十一萬五千左右,持有兩萬火繩槍和二十門三十二磅加農炮,以及二十四磅,十八磅,十二磅,六磅等大小七百門火炮。
從火器來看,莫臥兒軍隊口徑大,但數量不如明軍火炮,至於火槍上,明軍更是穩穩佔據上風。
只是,在短兵和騎兵上,明軍明顯處於弱勢。
莫臥兒尚有兩萬短兵和三萬騎兵,而明軍只有一萬燧發槍騎兵。
兵力上米爾扎佔據優勢,而地理上雙方差不多。
米扎爾雖然居高臨下,但明軍有戈達瓦里河作為盾牌,並且在土木工程上,明軍的建設能力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