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營兵馬就是近十一萬人,儘管在大明本土訓練,也歸大明節制,但等他們前往了小西洋後,大明還能管制好諸藩嗎?確定諸藩不會因為有了兵權而作亂?
朱由校有他的顧慮,而朱由檢則是認為朱由校有些杞人憂天了。
“哥哥,天竺這塊地方,我朝是註定無法統治的,最少在目前來說不可能。”
“哪怕第四版蒸汽機和蒸汽機船,蒸汽機車研製出來,但從京城至恆河平原最少七千裡地。”
“天竺不比其他地方,整個地區有近萬萬人口,以國朝的力量,短期無法吞併不說,還得為了統治它而消耗力量。”
“交趾、瀛洲、還有東籲,舊港、南州……”
“這些地方,國朝都沒有吃下,與其想著以駐軍、駐點遷移的方式統治,不如先把這些地方吃透,再去想南亞的事情。”
朱由檢一直認為,隋唐的一些擴張方式是無效擴張,反而秦代、明代和後世的擴張屬於有效擴張。
這關鍵的點在於移民實邊,沒有民就是浮萍,遲早要飄走。
例如唐的中亞、西域,東北,漠北,以及隋的河湟,漢的西域等等地方都是這個道理。
本民族無法在當地形成較大佔比的情況下,註定了王朝在頂峰才能統治當地,一旦衰弱就將丟失這塊地方。
秦遷移五十萬軍民,讓華夏族在長江以南的廣袤地區站穩腳跟。
明代遷移百萬人前往雲貴,也讓漢人徹底在雲貴、遼東站穩腳跟,後世遷移漢人前往新疆也是這個道理。
眼下大明的統治看似鼎盛,但地區問題也很大。
交趾、舊港、瀛洲,朵甘……
就這四個地方,漢人在當地的佔比不超過25%,整體算下來,這四個地方的本土民族近兩千四百萬人,而當地的漢人加起來只有不到六百萬人。
這種比例下,大明能不能在三十年內把當地吃透都還是問題,何談統治南亞。
更別提,還有一個人口六七百萬的緬甸,阿洪姆地區等著大明。
以大明的人口,半個中南半島,一箇中亞,一個西域,一個青藏,一個東北,一個漠北,還有廣袤的南洋地區就已經是極限了。
至於眼下的小西洋監察使司,明年才會成立的南崑崙監察使司,這些地方日後也會脫離管理。
與其被當地土人接管,不如冊封藩王把地方先佔據下來。
明代藩王和臣子的那種“趕苗拓業”心理只要在,加上大明的科技、經濟輸血,那大體上是不會出現被外人推翻的,基本亡於內亂。
朱由校把自己當成天下共主,這個心理沒問題,大明也需要這個心理,但這個心理的前提是他必須知道大明必須守住哪些地方。
恆河北部平原,這已經是朱由檢認為大明向西南連線本土最遠的地方了。
雖然這地方不大,但總比在高原駐兵要輕鬆多了。
“這件事情我考慮考慮……”
朱由校還是有些擔心諸藩力量過於強大而脫離朝廷的掌控,而朱由檢也沒有逼他,他整理了一下心態,繼續說道:
“藩王兵馬的事情,不管怎麼說,哪怕沒有三十六營,但也可以先從移民招募,不能讓就藩南亞北部的幾大藩王空著手去。”
“另外,遠征兵馬折損一萬六千四百餘人,按照撫卹標準,需要支付一百六十四萬餘兩撫卹銀。”
“黃龍命人起運的金銀珠寶,大機率是在明年四月抵達天津,屆時一併支付。”
朱由檢將自己需要解決的事情說了出來,而朱由校也點了點頭:
“福藩、楚藩、蜀藩、秦藩等八個北方藩王,可以視地方先募兵兩營,至於南部的諸藩,我先考慮一個月。”
“戰死將士的撫卹,這倒不需要等了,內帑還有一百九十三萬兩銀子,我王安調一百六十五萬兩給五軍都督府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