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以前還好說,因為人手不夠,根本沒辦法大規模裁撤錦衣衛,更換新人來換血。
但這個問題從天啟七年朱由檢從調了兩萬燕山學子給錦衣衛後就變了質。
天啟七年以來,先是各地賑災出現問題,眼下又是四川爆發大桉。
種種桉件都牽扯到錦衣衛的貪腐問題。
錦衣衛眼下一共有九萬多人,每年要拿走朝廷二百多萬兩銀子。
眼下除了負責軍情的北鎮撫司一直沒有出現問題外,南鎮撫司可以說一直問題不斷。
事情可一可二不可三,儘管朱由檢事後沒有說什麼嚴厲的話,但陸文昭很清楚,如果他這次再不能整頓錦衣衛,那李若璉或者盧劍星,這兩人大機率會頂替他的位置。
至於他,畢竟是一路跟過來的老人,估計會被授予爵位和散階,然後被安排養老。
陸文昭不過四十五歲,正值壯年,又怎麼願意被人當成廢物,呆在京城養老?
因此短時間內他是不準備回京城了,哪怕他不沒有讓錦衣衛的貪腐問題減輕,也得讓朱由檢看到他在下面忙的模樣。
北方的一京六省,陸文昭交給了崔應元,而他負責清查南方一京十省。
如果崔應元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那南鎮撫司的指揮同知也該換人了。
想到這裡,陸文昭看向了沉煉、陸修、陸顯三人。
這三人雖然可以,但如果可以,陸文昭還是寧願提拔楊寰這種心狠手辣的人上位。
這不是說楊寰比他們厲害,而是他們三個人更適合監察司。
“四川巡查結束後,我們一省省的巡查,一省省的更替錦衣衛。”
陸文昭最後交代了一句自己此行的目的,隨後便帶著錦衣衛們緩緩向北移動。
“呼……這巴蜀之地,是比江南要冷不少。”
相比較錦衣衛的困局,溫體仁三人實際上也面對著許多難以處理的問題。
在陸文昭他們跟著船隊北上的同時,溫體仁、周延儒兩人也站在甲板之上,撥出一口白霧,頗有感嘆的觀看江景。
李邦華身為東林,雖然也是能臣幹吏和人精,但他依舊保持著大部分東林的毛病,黨同伐異……
因此、他自然不可能和浙黨的溫體仁,顧黨的周延儒一起閒聊,而是在船中休息。
他的休息,給溫體仁和周延儒創造了一個獨處的機會。
溫體仁和周延儒兩人年齡相差十五歲,溫體仁五十有五,周延儒不過四十。
兩人同屬翰林,基本上下一屆的閣臣就是他們這一批。
說起來,二人的性格雖然差距很大,但為人處世卻差不多。
歷史上,這兩人都意識到了崇禎是什麼性格,因此不貪汙、不結黨的來迷惑崇禎,為的就是登閣首輔。
不同的是,溫體仁把崇禎的性格摸透了,而周延儒還差了一絲。
溫體仁知道崇禎討厭貪汙,結黨的人,他立馬就能和浙黨分割。
周延儒則是在這方面的覺悟差了一些,他雖然不結黨,也知道崇禎即位之初喜歡東林,但他錯就錯在舉薦東林官員。
在崇禎年間,事情辦好了不會給獎勵,事情辦差了輕則丟了烏紗帽,重則丟了性命還要背鍋,溫體仁看的太通透,所以舉薦的都是庸碌的人。
庸碌的人就像癩蛤蟆,戳一下動一下,而不做就不錯,不錯就有功。
周延儒以為自己推薦東林能討崇禎歡心,卻導致了崇禎以為他依附東林,最後同樣被革職,溫體仁卻善終,周延儒卻被賜死。
雖說有崇禎這樣的主,誰來都得死,但周延儒這種人,丟到哪朝哪代都是能擠進權力中心的人,即便這樣,他依舊玩不過溫體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