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能夠控制東北和哈剌溫山的驛道,卻不想朱棣之後,再踏上它的人,居然是二百年後的朱由檢。
這一點,朱由檢都覺得很新奇。
他看過成化年間以前的大明驛道和驛站地圖,其中對眼下的大明幫助最大的,便是朱棣主持修建從遼陽直接通往刺魯衛,然後在刺魯衛一分為三,分別通往庫頁島、海喇兒、莫溫河(海參崴)這三地的萬里驛道。
除了這條、還有一條從西寧和松潘兩地,直接修建通往喇薩(拉薩),再一直向南通往喜馬拉雅山腳,以及後世錫金山口的驛道。
最後一條則是朱由檢那個好祖宗,明英宗時期主持修建,從昆明直插緬甸腹地、尹洛瓦底江平原的雲緬驛道。
這三條驛道里,除了東北的這幾條無人打理而荒廢以外,其他諸如烏思藏和朵甘、以及東籲緬甸等當地民族都在打理。
本是修給自家兒孫來統治當地的驛道,不曾想卻成為了當地人自立後溝通經濟的交通道路……
每每回想起在古今典籍館裡看到的那張驛道地圖,朱由檢都不勝唏噓。
從朱元章、朱棣死後人亡政息的例子來說,朱由檢算是充分理解了個人能力在時代洪流下的微不足道。
但凡大明曆任皇帝中,能有幾個人接過朱棣、朱元章留下的這豐富遺產,大明也不至於疆域越來越小。
有時候朱由檢都在感嘆,如果他來到的不是崇禎身上,而是去到了朱祁鎮、朱佑樘身上。
恐怕六年多的時間,他足夠將大明的疆域翻倍了。
不過來到這個世界也不賴……
朱由檢突然想起了自家哥哥,還有滿桂等一群熟悉的屬下,臉上也不免嘴角一挑,帶起一絲笑意。
在這樣的笑意中、朱由檢繼續和滿桂他們聊起了一些關於戰爭之外的事情,並且伴隨天色越來越黑,他也下令大軍按照六班倒來開道,其餘人正常休息。
因為身處哈剌溫山脈中,朱由檢也不怕有人搞伏兵埋伏自己,因為四周的情況根本就佈置不了伏兵。
坐在石頭上,等著庖廚讓人把熊肉和熊掌端上來後,朱由檢和滿桂他們用寡澹的軍糧米飯搭配這價值千金的熊掌,吃了一頓好的。
不僅僅是他們,大軍沿途開路總會遇到不少傻狍子和各種野生的動物。
儘管不能讓全軍兩萬多人全部開葷,但嘗一些肉腥味也是不錯的。
吃飽喝足之後,天色暗了下來,大軍點起了規模不大的篝火,也不擔心有人會發現他們。
士卒們以小旗為一個隊伍,圍著篝火開始聊起了自己家鄉的事情,還有出征前家中的趣事。
朱由檢帶著滿桂他們在長長的隊伍中穿梭,聽著四下入耳的一些話,也同時對一些士卒交代道:
“多和家人聯絡,若是家鄉遭了災,可以讓你們小旗官上奏,孤會上奏萬歲好好處理的。”
對於這種話、士卒們大多受寵若驚,畢竟在他們看來這些事情就是一點小事,不值得勞煩齊王開口。
不過面對他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朱由檢總是搖頭道:
“若是不能讓百姓吃飽穿暖,若是有災荒而不救,那孤怎麼好意思身居高位呢?”
“殿下……”
一些士卒被朱由檢的話說的不知道怎麼回應,而朱由檢卻拍了拍他們表示讓他們繼續聊,自己則是起身離開了原地。
他個人很清楚,歷史上的小冰河大旱記錄是有限的,因為許多官員會刻意的隱瞞當地的災荒,或者謊稱賑災,隨後將當地官倉的糧食隨意倒賣。
在這個節骨眼上,每一場小的天災,都是不能忽視的存在。
相比較百官,甚至未來為官多年的燕山學子,朱由檢更願意選擇相信沒有踏入政壇的百姓和普通士卒、學子。
官場是一個大染缸,誰走了進去,都會被攪得渾濁。
哪怕一開始正氣凜然的燕山學子,日後也會變成大腹便便,只懂得口頭敷衍,做表面工作的貪官汙吏。
他一個人是不可能看得到全天下的,需要的也不僅僅是錦衣衛,還有百姓和軍中將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