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畢自嚴壓力太大,他笑著說道:“天啟通寶距離發行還有幾年,你們可以慢慢研究,不用著急。”
“是……”畢自嚴接過手書,而抬頭看向朱由檢道:“殿下,那下官……”
“嗯、你回去吧,早早把兩司的價格和章程弄出來。”朱由檢點頭示意他退下,而畢自嚴見狀也作揖之後退下了。
望著他離去的背影,朱由檢收起了笑意,重新坐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天啟通寶的五種面值,分別對應一文、五文、十文、五十文、一百文等五種錢幣。
所代表的,是因為大明信譽不足,無法直接推行紙幣的前期籌備。
只有貨幣輕便,才能讓貿易的問題簡單化,或者說朝廷的壓力輕鬆化。
不然,每次發軍餉、賑災,都得幾百人看守幾十車銀子,也未免有些太過繁瑣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錢幣會對應銀行的崛起。
不過、朱由檢不可能直接選擇發行新幣,因為就算他發行了,天下的百姓對於這種帶有面額的錢幣依舊信任不足。
雖然沒見過帶面額的錢幣,但寶鈔百姓們是見過的。
寶鈔這玩意,可以說因為說因為朱允炆、朱棣幾人的胡搞,讓它的信用值在大明屬於貨幣中最低的程度。
如果朱由檢發行新幣,那麼百姓們在見到新幣後就會抗拒。
因為從模樣來看,無非就是朝廷把寶鈔上的數額搞到錢幣上來罷了,說不定哪天錢幣也和寶鈔一樣會崩潰。
因此百姓一定會抗拒使用新幣,而朱由檢要做的前期籌備就是給錢幣一個使用的場所和大批次使用錢幣的人。
場所已經很明顯,類似於大明版百貨商場的皇店就是一個最好的場所,而大批次的人就更簡單了。
先百官、後書吏,最後是民夫……
在小冰河大旱的局面下,只要十七年的時間走過,大明原本兩京十三省的地方,都會大量流通新幣,因為朱由檢要用新幣來以工賑災。
所以這也是他為什麼說,新幣暫時還不著急製造的緣故。
首先他要等軍備研究院把蒸汽機完善,然後再著手印幣機的研究,最後開始批次製造。
這期間,舊港的礦藏會源源不斷的變成礦錠送到松江府,而朱由檢只需要按部就班做其他事情就可以了。
就目前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開春之後的掃北之戰。
“還未過年關,數庫用盡,明歲苦矣……”
看著滿桌的軍報,朱由檢不由發出感嘆,苦於財政每年都枯竭。
只是這樣已經不錯了,包括他自己也知道。
但問題是、時間已經不多了,即便是他自己,也不確定眼下的大明能不能熬過小冰河大旱、蝗災、瘟疫。
沒有什麼可說的,朱由檢再度低下了頭,開始處理其他的軍報。
也在他處理軍報的同時,時間在一點點的過去,戶部也拿出、並告示天下,對鹽課、茶課的革新之舉。
如朱由檢和畢自嚴所預料的一樣,當告示下發、他們二人迎來的,是無數痛罵……
“這齊王、以前還以為他和那群貪官汙吏不一樣,現在看來也都是一路貨色。”
“十五文一斤的鹽,誰能吃得起?”
“好在粗茶沒有漲。”
“粗茶是沒漲,但每旬做工後想買一兩好茶也買不起了。”
“呸!”
“官鹽買不起,買私鹽去!”
“對!買私鹽!”
應天府南京城、伴隨著兩司告示的宣發,得知訊息的百姓們紛紛去看了城內皇店的官鹽價格。
果然、官鹽從昨日的六文一斤,直接漲到了十五文。
得知訊息的眾人紛紛大罵,而這種大罵的人數量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