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朱元璋和朱棣多次北伐,都是建立於統治了朵顏三衛後,才從這塊地方出征的。
之後朵顏三衛的反叛,實際上也是基於明初北方人口不足,沒有那麼多人遷移到這塊地方來改變民族比例的緣故。
但那是明初、眼下是明末,賽罕一路上聽著朱由檢說了北方人口擁擠,要遷移百姓前往努爾乾和科爾沁的話,自然知道朱由檢是怎麼想的。
明初北方人口不足,所有沒辦法掌控已經打下來的基本盤,這和唐高宗打下了一千二百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卻很快分崩離析是一個道理。
可問題現在北方諸省人口稠密,只要朝廷有糧食,願意發放耕牛和種子,那遷移幾十萬百姓前往此地,可以說輕輕鬆鬆。
朱由校的擔心,與其說是擔心錢糧不夠,還不如說是擔心這塊地方會和當年的安南一樣,需要持續投入幾十年才能安定。
可是賽罕的話,基本上讓朱由校的心安定了下來。
“萬歲、科爾沁部眾不過十餘萬,兵馬不過四萬餘人,可以稱為精銳的不過萬餘,根本就不是上直的對手。”
“臣敢保證,只要萬歲和殿下下令,一萬上直鐵騎就足以橫掃科爾沁。”
賽罕的話讓朱由校鬆了一口氣,而朱由檢見狀也說道:
“如果有足夠的人,科爾沁這塊地方,完全可以成為北大倉,還能成為大明最大的牧馬地。”
“這……那弟弟你做主吧。”聽到賽罕和朱由檢一唱一和的話,朱由校也同意了。
見他同意,朱由檢也對賽罕詢問道:“你去過科爾沁,你認為那裡和遼北相比,哪裡更好開墾?”
“自然是科爾沁北部和南部!”賽罕不假思索的說道:
“遼北草甸積厚,科爾沁北部和南部則是草甸稀薄,科爾沁部沒有開發是因為他們收容的北逃漢人太少,糧食也不夠吃的緣故。”
“好!”聞言,朱由檢看了看遼闊的科爾沁草原,隨後道:
“命今歲山西、河南調糧前往陝北安撫災民,北直隸的軍屯糧全部押往白馬關。”
“再將皇店的銀兩調往四川,從四川購糧走海路送往遼東。”
“開春之前,所有糧食都要到位,大軍也分為兩支,遼東為輔兵,白馬關為正兵。”
“白馬關調四騎衛、以及神策衛、金吾衛,騰驤衛、武驤衛八衛屯守。”
朱由檢一開口,瞬間所有人心中一緊。
四騎衛和步衛配合的戰事,到目前為止明軍還沒有打過。
瞧著架勢,自家殿下顯然是準備來一場步騎炮三協北伐,或者調四支步衛駐守在哈剌溫山和科爾沁草原。
不過滿桂和孫應元想了想,按照自家殿下所說,對於虎兔墩和伯暈歹主要是驅趕的戰略目的,那麼大軍最開始應該是三協北伐。
至於驅趕了他們之後,恐怕就是鐵騎衝鋒,突襲科爾沁了。
“遼東一部,由遼東經略熊廷弼擔任主將,孫應元你擔任副將,至於兵力多少,你們自己看著辦。”
朱由檢依舊還是用以文制武的打法,這不是他在壓制武將,而是孫應元他們還需要時間成長。
更何況,熊廷弼、孫傳庭、洪承疇這三人的身份實際上是比較尷尬的。
他們明明是文臣,但政壇上朱由檢暫時又沒有插手,因此無法把他們調回京城擔任重要的官職。
可如果把他們放到五軍都督府,那以文制武就代表自己開了個頭,日後恐怕有文官會用這個來做藉口。
因此、朱由檢準備先讓他們繼續在外做經略,等到京城有了位置,就按照年紀一個個往回撥。
眼下熊廷弼五十七歲,洪承疇和孫傳庭同樣三十二歲,楊文嶽三十歲,吳阿衡三十一歲。
這五人都是朱由檢可以調回京城,擔任京官的骨幹人員。
除了他們之外、還有盧象升、董應舉、沈廷揚三人也能調回京城,不過舊港和市舶司離不開沈廷揚,而盧象升朱由檢準備讓他繼續歷練幾年,畢竟他才二十五歲。
倒是最後理財十分不錯的董應舉……
“你們先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