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軍額超過了五軍都督府的規制,眼下已經達到了四十八營。”
“此外、吸納黔國公府、麗江木氏和其他土司的西軍都督府也超出了規制,達到了五十二營。”
“原定額五軍都督府是二十八衛一百八十營,眼下卻達到了二十八衛,二百四十營。”
“兵力從七十萬提升到了八十八萬……”說到這裡、曹化淳隱晦的看了一眼朱由校,立馬又解釋道:
“不過、殿下也說了,四川行都司和廣西、雲南等地土司,很有可能會因為抗拒改土歸流而反叛朝廷。”
“因此南軍和西軍在鎮壓土司之後,兵力應該會略微下降數營。”
“之後南軍和西軍,也要著手收復安南、三宣六慰等地,因此兵力多並不出奇。”
“至於北軍,在復套之後也會休整一年,著手清理青海一帶的青虜,兵力剛好。”
“東軍都督府暫時還是以防守,外加恢復遼東為主,等遼東田畝數超過兩千萬畝,人數超過四百萬人,便可以支援大軍北掃建虜了。”
曹化淳把五軍都督府兵馬數量增多的事情合理解釋了出來,說白了就是眼下還有很多大仗要打,兵馬數量多一點不是壞事。
七十萬的兵力是擊敗了四周敵國後的穩定兵力,如果現在就保持七十萬兵力,那麼戰事開啟後,前線有折損,後方就得立馬募兵,時間上來不及。
可即便如此,大明的兵力也太過驚人了。
八十八萬的戰兵,可以說只要後勤跟得上,明軍完全可以橫掃歐亞大陸。
要知道此時大洋彼岸正在進行的第一次全歐戰爭,又稱為三十年戰爭的參戰兵力也不過三十到五十萬不等罷了。
不過、正是這後勤的問題,導致了大明沒有辦法在陸上向西隨意開拓。
如果只是像北方沙俄羅曼諾夫王朝一樣,派出幾百上千人的探險隊,向東方探險,那當然可以,但問題是大明如果用這個模式,最少需要維持三四萬的西征兵馬才行。
出了嘉峪關,不管是哈密、衛拉特(瓦剌)、葉爾羌、哈薩克,還是布哈拉等汗國,他們都能拉出一到四萬的兵力。
陸上絲綢之路的落寞,也代表著向西開拓在這個時代,只剩下了戰略地勢這一個優點。
收復西域是朱由檢必須要做的,但收復西域之後是否需要收復中亞就成了一個問題。
從這次復套和復南洋的支出就能看出問題。
每個月花費十幾萬兩,一戰頂多一年,花費上百萬兩就能收復廣袤南洋地區。
再看復套,如果復套要打一年,花費是上千萬兩的規模。
如果要收復西域和重要,這個數量還要提升,因為河西之地供養不起超過五萬的軍隊,只用從關中開始運糧才能供養和保證軍隊後勤。
從關中西陲的寶雞向西前往西域最大的耕種基地尹犁河谷,距離是五千三百多里。
哪怕出兵四萬,這五千三百里所代表的民夫數量,便是最少一百萬人。
這還是因為有著河西走廊的支援,如果沒有河西走廊,最少需要二百六十多萬民夫才能保證四萬人遠征五千多里。
所以即便是盛唐有著陸上絲綢之路、溫暖期天氣的加持,唐軍也不過能在西域維持四萬四千兵力罷了。
與盛唐西域有民百萬相比,晚明時期的西域人口不足四十萬,關中氣候更差,畝產耕地,明軍所需要面對的後勤壓力更大。
花幾千萬兩打下中亞和西域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開始,因為小冰河大旱在陝西爆發後,想要維持西域和中亞大軍,就需要從湖廣、河南、四川運送糧食了。
幾千萬兩銀子砸在西邊,雖然能獲得萬里疆域,但產出卻低的驚人。
但這幾千萬兩如果砸在南邊,所獲得的收益就大的嚇人了……
正如此、在聽到了曹化淳的解釋後,朱由校也難得開口說了五軍都督府的兵力之事:
“西軍與南軍都督府的兵力倒是可以多些,至於北軍都督府和上直、東軍,只需要令漠北臣服,鞏固河套和遼東、努爾幹即可。”
朱由校的話,完全就沒有把收復西域當做戰略目標,因為這個時代的西域除了尹犁河谷等少數綠洲,其餘地方比後世更為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