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為了避免平遼出錯,因此請奴婢特意帶口信給萬歲。”
“請調孫傳庭、洪承疇、楊文嶽、曹文詔、吳阿衡、秦良玉、馬祥麟、孫應元等八部兵馬領兵,在臘月末北上援遼。”
八部兵馬,雖然圍剿水西城、織金關、安順州、永寧州折損不少,但依舊還有兵馬十五萬人。
調這十五萬人,等同是還要調他們背後的六萬輔兵。
也就是需要調二十一萬人馬北上,而調這麼多兵馬,僅僅是開拔銀就需要一百萬兩。
對此、朱由校有些肉痛,但還是緊皺著眉說道:
“調吧、從內帑撥銀一百萬兩,命其四個月後必須抵達遼東。”
“奴婢遵旨……”聽到皇帝的話,曹化淳老老實實的應下,而朱由校隨後一擺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曹化淳見狀、回禮後便小心翼翼退出了庭院。
只是在他退出庭院的同時,朱由校那原本頭疼的臉色忽然一鬆,隨後眉頭緊皺,似乎在思考什麼。
其實這也不難猜測,朱由校在思考的,便是海外就藩這件事情。
要知道在在朱元章和朱棣建立了新形勢的藩屬朝貢體系後,中原王朝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明朝創立的藩屬朝貢體系,實質上是宗法、封建性質的國際關係。
古代中原王朝,人多地廣,繁榮富強,文明程度最高,因此自以為據有天下,具備地理、法理上的天下統治權。
但以中原為天下中心,天子的力量不足以對周邊勢力形成掌控,因為周邊勢力都是落後、弱小、遙遠的狀態,中原甚至不屑於去謀求控制權。
可又不可否認王朝周邊的確存在許多國家、部落,所以如何處理彼此關係則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為中原擁有絕對優勢,自商周時期以來又遺留下宗法、封建的思想和手段,所以後世王朝就把周邊勢力視作自己的附屬,如同周天子建立藩國諸侯一般。
在這個體系中,藩屬國稱臣納貢,並獲得中原王朝的認可,這就形成了藩屬關係。
藩屬國之所以甘於認同中原王朝的宗主名義,是其中有大大的好處。
比如,中原王朝承認周邊勢力為獨立邦國,賜予名號爵位,保證附屬藩國的安全,保證藩屬國君主的地位傳承,保證藩屬國的內部秩序,化解藩屬國之間的衝突矛盾。
也就是說,中原王朝——宗主國,中原皇帝——群藩君主,是上下級對應關係。
此外,中原王朝要與藩屬國保持聯絡,就需要在“賞賜—納貢”的“君臣”關係下進行。
比如,明朝詳細規定“勘合”,也就是藩屬國按時按量的進貢,中原王朝則給予超額的“賞賜”。
這是事實上的貿易關係,額外的利益也可以保證藩屬國的政治積極性。
明朝時南洋某國“進貢”大量胡椒,朝廷不得不接受,還要“賞賜”大量財務,以至於要用胡椒代替官員工資才能處理完。
日本足利幕府衰落,兩個地方的大名先後冒名進行“勘合”貿易,彼此大打出手。
中原王朝在一些時候需要組建國際聯軍,也會動員藩屬國出力,比如在南洋壓制安南,支援暹羅遏制緬甸,明末援朝抗倭等等。
這樣的經濟、政治、文化交融,不僅構建了中華文化圈,也促進了中原勢力的擴張。
所以,藩屬關係,是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安全方面的國際秩序,對於藩屬國具有現實利益,對於中原王朝,也帶來文化自豪感,加強了朝廷權威,在國防上也獲得外圍屏障。
對於平民商人,構建了一個高度發達、安全、容易溝通的貿易圈子。
但問題來了,如果諸藩海外就藩,大明固然可以從他們手中拿到不少銀子,但問題是如果這些諸藩帶著大明的技術和工匠前往海外,最後建立起一個更大的國家該怎麼辦?
不解決這個問題,朱由校根本不會讓諸國就藩。
即便諸藩就藩數萬裡外,他也不會放心,因為這是中原王朝自秦以來的一個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