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東北、河西走廊、西域、中南等地才是大明能渡過大旱的最佳辦法。
遷移人口需要大量的糧食,銀兩,而他只剩下五年的時間。
“呼……”吐出一口濁氣,卻並不能緩解朱由檢心中的焦急。
在旁人看來、還有十幾天就滿十三歲的他,已經完成了旁人一身都完成不了的功績。
但在朱由檢看來、這些功績的收效,遠遠達不到他心中所需。
他無時無刻都在回想如何度過旱情,從人口角度來說,北直隸、山西、河南、山西、山東等五省實際是被旱情肆虐最多,最頻繁的地方。
諸如其他省,最少都有三四年空隙可以休養生息,因此合理調常平倉糧,完全可以讓南方除了湖廣、江西、南直隸、浙江外的其他數省安然渡過。
這四省則是要進行人口遷移來降低人口密度,增加抵抗風險。
由於靠海,即便大旱來臨、但以皇店的商船規模,一邊捕魚、一邊從中南半島運糧,完全能解決這四省的問題。
因此旱情的問題實際還是北方五省的問題。
五省在國初的人口合計不超過一千八百萬人,以眼下藏匿三倍來看,最多不會超過五千五百萬人。
加上甘肅因為明代沒有好好開發,還有河套不會遭遇旱災,以及東北不會遭遇旱災。
實際上操作得當,是可以將人口稀釋出去,如東北一地,只要糧食管夠,完全可以在旱情到來前,遷移數百萬人前往。
五年之後,東北會有良田數千萬畝,而這數千萬畝良田將能拯救上千萬人。
唯一的問題就是,遷移屯墾需要三年才能見成效,大明要玩數百萬人的大遷移,將需要每年支出數千萬石米麥。 …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需要銀子和糧食。
裁撤三省衛所……
朱由檢腦中一直對三省衛所充滿了執念,他之所以隱匿徐鴻儒叛亂,就是要領兵入河南、山東,革新藩王,裁撤衛所。
現在革新藩王已經接近尾聲,那麼裁撤衛所的行動就要擺上日程了!
“陸文昭,執我軍令,命北直隸的神策衛、四騎衛的羽林衛,前往山東,分為千戶,前往山東裁撤山東諸衛。”
“再命山西二十八拱衛營,調太原府以南的九營兵馬以及太原府的壽陽營,與三騎衛一同,就河南之地裁撤衛所!”
“遵命!”
朱由檢動了裁撤之心,而陸文昭聞言先是應下,緊接著又道:
“是不是先告訴一聲萬歲,再調兵裁撤?”
“這是自然……”
朱由檢沒有趁熱打鐵的對陝西進行衛所裁撤,因為眼下的他沒有時間耗在陝西,並且兵力也不夠。
在戍衛長城的兵馬不能調動,因此他手中只有二十營五衛可以空出來。
用這九萬不到的兵馬,在裁撤河南和山東之餘,再去裁撤有著西北四鎮的陝西,著實不是明智之舉。
陝西需要留到遼東之戰結束才行,不過那時朱由檢要裁撤的,就不只是一個陝西了。
打斷了建虜的嵴背,在建虜養傷的時間,他能調往南方的兵馬,將會高達二十萬。
衛所裁撤只是一個開始,裁撤衛所之後建立各地的外拱衛營,隨後等待燕山所學子出山。
屆時就能用崛起的新生勢力,掃出天下士紳,對大明徹底的進行變法!
——————
“萬歲,齊王殿下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