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在復遼之後,鐵嶺、開原、撫順等地都需要百姓屯墾,遼南的百姓已經安定下來了,好不容易恢復生產,再去調動他們,只會讓遼東的糧荒繼續擴大規模。
調動百萬流民,最難的一點就是糧食問題。
百萬流民,要前往遼東,就必須跨越二千四百多里。
皇店的商船不能調動,因為商船必須拿來買糧。
因此百姓必須走過去,而按照百姓的腳力,吃不飽的情況下,一天頂多遷移四十里,吃飽的情況下,一天頂多八十里。
也就是說、在讓百萬流民吃飽的情況下,整整需要一個月才能抵達遼東。
這還得兵馬開道,督促他們,不然一個月都走不完。
若是再揹負家當,恐怕得走三個月。
百萬流民要吃飽,那一個人最少兩斤米,一個月就是六十斤米。
百萬流民,最少要吃三十八萬石,到了遼東後就可以讓他們在當地屯墾了。
這百萬流民若是前往遼東,那麼大明在遼東的統治基礎可就穩定了。
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到了遼東開始屯墾後,一人一天兩斤米肯定是不行了,最少得四斤米,還得有油鹽菜。
那麼一個月的支出就是近八十萬石。
就算流民臘月出發,正月抵達,那從正月算起,到大軍打完遼東收復一戰,最少需要十個月的時間。
十個月之後,才能將所有百姓遷往遼北的開原、鐵嶺,給他們發地,讓他們重新屯墾。
就遼北已經開墾的地,自然是不夠他們分的,還需要屯墾才行。
這麼算來、即便遼北的耕地能滿足百萬流民三分之一的口糧,朝廷還是每個月需要出五十萬石米,並且得出三年。
這麼一來、朝廷的壓力就有些大了。
但問題是不遷移百姓,這些百姓在河南還是需要賑災,並且遼東那邊的人口,也保障不了日後駐軍的支出。
保障不了遼東的駐軍支出,那遼東依舊還是一個需要朝廷供血的地方。
所以、百萬流民的遷移是必須的,而朱由檢眼下也必須得解決流民的問題。
想到這裡、朱由檢對陸文昭道:
“傳命給化淳,命他制定一條從河南前往遼東的路線,並在沿路每隔五十里設定一粥棚,每粥棚需要囤米三萬石。”
“另外上奏皇兄,將遷移河南百萬流民的事情和重要性告訴皇兄,請皇兄命遼東經略、左右布政使的熊廷弼、袁應泰、孫承宗三人籌措百萬農具。”
“再請皇兄降下旨意,命朱燮元所部速速圍剿貴南叛軍。”
“至臘月末,不論叛軍圍剿結果如何,都要調秦良玉、馬祥麟、楊文嶽、孫傳庭、孫應元、曹文詔等……”
說到這裡、朱由檢頓了頓,沒有繼續再說,而是又想了想遼東的情況,最後嘆氣道:
“罷了、再調洪承疇、吳阿衡兩部一同北上援遼。”
“西南之事、請朱燮元總督胡應臺、木增、沐昌祚等三部繼續剿匪。”
三部兵馬,加上朱燮元本部,依舊還有兵馬八萬。
以八萬對抗眼下不足四萬兵力的安邦彥,倒也不至於會翻車。
朱由檢這次、是要調集大明全國精銳,在遼東把國威給打出來,換北疆三年和平!
只要北疆和平三年,遼東就可以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鐵壁。
但要換北疆和平三年很難,因此必須要把後金的脊樑骨徹底打斷!
想到這裡、朱由檢攥緊了拳頭,他磨了兩年的劍,只需要再磨一年,就能對建虜刺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