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笑著將黃綢緞丟在地上,隨後對宮女們擺手道:
“行了、你們退下吧。”
“是……”宮女們見狀當即退下,而朱由檢則是無語道:
“哥哥不用處理奏疏嗎?”
“奏疏啊!這事情我剛想和弟弟伱說。”朱由校沒心沒肺的笑道:
“我聽說天津船廠弄出了八千料的貨船?這得讓我去好好看看,端倪一下回來,說不定便能弄出五千料的軍艦了。”
“所以想請弟弟替我監……”
“哥哥還是別想了。”朱由檢一聽自家皇兄想讓自己監國,當即否決道:
“天津船廠已經上奏,五千料的軍艦沒有太大的技術問題,所以就不勞煩哥哥了。”
“那六千料總需要我吧!”朱由校一聽就急了,而朱由檢也擠出一個笑容,隨後立馬冷臉道:
“六千料的技術可以慢慢來,五千料軍艦已經鋪設了龍骨,等下水之後沒有問題,就能建造六千料了。”
“弟弟必然是哄騙我!”朱由校氣急敗壞,他才不信天津船廠的人可以這麼快吃透六千料和五千料軍艦的技術。
要知道他到現在都沒有動用上次運來京城的柚木,原因就是他想弄出一艘八千料的巨大軍艦。
雖然他一直在看天津船廠的造船資料,並且也從朱由檢手中得到了《燕山算數》、《燕山幾何》、《燕山力學》等等新鮮出爐的數學和物理基礎書籍,但問題是兩千多船工師傅也學習了這些。
並且比起朱由校,他們更大的一個優勢就是幾十年累積的造船經驗。
當造船的經驗和工程力學碰撞的時候,其中很多工匠師傅立馬就理解了過往的經驗為什麼能支撐建造大船的原因。
在集思廣益的同時,加上朱由檢提供了船體圖紙,因此諸多船工師傅可以用武裝商船來試錯,而朱由校卻沒有那麼大精力。
於是、在試錯下,兩千多船工師傅集思廣益,很快就吃透了五千料軍艦的技術。
甚至連五千料軍艦的資料都送到了朱由檢的手中,而朱由檢前來養心殿,除了說事,就是來送圖紙的。
因此在面對自家皇兄的懷疑時,朱由檢果斷從曹化淳手中拿來了圖紙,遞給了對方的同時,開口道:
“五千六百料軍艦(1820噸),該船全長二十五丈,水線長二十三丈,龍骨長十三丈米,船寬四丈九尺,吃二丈一尺,二層炮甲板,火炮92門,船員680人。”
“我不信!”朱由校搶過圖紙,仔細觀摩,而朱由檢得意洋洋的表情,讓不遠處旁觀的魏忠賢吧唧了一下嘴。
“真弄出來了……”
朱由校看著手中十分完美的設計圖紙,雙眼瞪大,一臉的不敢相信。
“行了、哥哥也不用自我懷疑,畢竟兩千多工匠集思廣益,想出來也不奇怪。”
朱由檢沒把這事情當成一回事,而是說道:
“這五千料的軍艦,臣弟準備定位為我大明水師丙等軍艦,未來的七千料為乙等軍艦,九千料以上為甲等軍艦,三千料以下軍艦,和六千料以上的補給艦為丁等軍艦。”
“甲等以三山五嶽命名,乙等以武廟十哲七十二將先賢的表字命名,丙等從我大明已經逝去的文臣武將中挑選一百零八人姓名命名,丁等以我大明三百多府州命名。”
“哪裡需要那麼多?”聽著自家弟弟的話,朱由校不由有些汗顏。
三山五嶽就是八艘、武廟就是八十二艘,再加上一百零八文臣武將,三百多府、州,那就是近五百艘了。
這要真算起來,那得有五百百多艘軍艦,即便造價便宜,但加上裝備也需要幾百萬兩銀子的投入,加上船員三十多萬人的軍餉,那就是比天文數字了。
世界上哪來的國家,需要大明動用這麼多艦隊?
不過、朱由校說完,朱由檢也笑道:“只是給艦船取名定下了規制,讓人能清楚罷了。”
“若是要真的建造,大明未來的水師恐怕要改名為海軍,軍艦數量會在三百艘左右,補給艦會在五百艘,海軍水兵總數不會超過二十一萬”
“維持這樣的規模,需要投入一千六百餘萬兩,後續的維護和軍餉需要每年六百萬兩支出。”
“要這麼多幹嘛?”朱由校見自家弟弟不是開玩笑,當即微微皺眉了起來,而朱由檢卻笑著回應道:
“恐怕日後哥哥會嫌太少……”